2018年07月16日 11:21:52
   绿树掩映道路,车辆穿行其间,景观点缀村舍,人们悠然其中。夏至时节,漫步在峨山镇西马寨村,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美丽的石拱桥,干净的柏油路,漂亮的文化墙,热闹的文化健身广场,雅致的农家乐,熠熠生辉的白色扶贫大棚……好一幅乡村美景图!

  西马寨位于峨山镇西,前几年,该村基础条件较差,尽管村子北面有一座“元宝山”,但由于缺少规划、引导,多年来村民是围着“宝山”过穷日子。去年,市派第一书记孔祥顺来到村里,经过详细调研,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方向,通过对村经济结构调整和项目实施,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核桃产业的发展。今天的西马寨已经和孔祥顺当初勾画的美丽乡村图合二为一,憧憬变成了现实。西马寨村的变化只是市派第一书记配合峄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果之一。

  今年以来,峄城区将市派第一书记的派驻村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围,借助市派第一书记思维开拓、专业知识和部门资源优势,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乡村倾斜。市派第一书记吃住在村,与群众同忧、同乐、同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的中坚力量。

  为让第一书记“人人肩上有担子”,年初,该区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市派第一书记派驻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通知》,将27个市派第一书记派驻村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创建和重点村巩固提升范围,明确了重点从基础设施、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六个方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对市派第一书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实行图片化、台账式管理,年终进行现场观摩评比、考核。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让第一书记“眼里有标杆”,峄城区多次组织市派第一书记及所在村“两委”成员到肥城市、滕州市、山亭区等地参观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通过观摩学习,开阔了眼界,使第一书记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第一书记及所在村“两委”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第一书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派驻村的生态资源、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与美丽乡村建设同规划、同推进,做到了村庄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第一书记还结合入户走访收集的合理化建议,对每个村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论证修改,最后通过村公示、镇把关,确定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确保创建村“各具特色、各美其美”。

  美丽乡村建设,没有资金不行。该区市派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筹措资金,逐渐形成了“第一书记帮扶资金、政府政策扶持、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多元化资金投入的集聚发展模式。另外,各村还通过上门专题汇报、邀请在外人员、包村部门负责人到村考察等方式,主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争取政策和智力支持,努力借力发展。

  围绕产业兴旺,市派第一书记紧密结合派驻村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定位,积极培育农业新六产,通过流转土地、处置闲置资产、清理集体资源、领办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如:峨山镇城一村第一书记王传金、城四村第一书记杨辉和萝藤村第一书记刘兵林将附近几个村联合起来,把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相结合,筹措帮扶资金86万元,建设了纺织扶贫车间,安置就业80多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每年增加集体收入8万余元。古邵镇小安村第一书记盖会忠、梅台村第一书记梁大伟等利用每村3万元的集体经济引导资金,通过领办合作社、村企合作、流转土地、盘活集体资产等方式,培育了小安“药用菊花种植”、梅台“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和致富项目37个,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36万余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现在,村里的道路硬化了,还建了文化广场、图书室,每天晚上村民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可热闹了,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底阁镇徐庄村村民高兴地说。2017年,市物价局丁彦任徐庄村第一书记后,从狠抓基层党建、改善基础条件、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入手,发展农业“新六产”和旅游业,使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赢得了村民赞誉。

  据统计,截至目前,市派第一书记利用帮扶资金、争取到的资金671万余元,先后为4个村改造了自来水、10个村修通了柏油路,完成27个村内主要街道和小巷硬化20余公里,并配套完成排水沟工程;安装路灯600余盏、监控150余个,完成拆除危房、旧房30多户,清理闲院子40余个;清理“垃圾堆”3000多个,清运垃圾500余车、计200余吨。同时,对沿公路干线和主要街道的房屋进行统一喷涂喷刷,绘制文化墙1000余处,达到整齐划一,美化亮化的效果。

  如今的峄城,村容村貌变美了,产业基础变实了,乡风民风变淳了。市派第一书记全面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助力美丽乡村科学发展的经验做法,正成为引领全市乡村振兴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