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2日 11:14:28


建强桥头堡

念好致富经


枣庄学院派驻山亭区徐庄镇涝岭村

第一书记  宋建修

涝岭村位于枣庄市面积最大的乡镇徐庄镇,在镇政府驻地西部约7公里,是徐庄镇人口规模最大的行政村。涝岭辖6个自然村,共622户、2920人;村“两委”成员6人,党员70名;精准识别贫困人口77户、259人。2017年2月,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涝岭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启了新一轮住村帮包工作。

深入调研摸实情 厘出帮包新思路

摸清情况才能找准方向。入村后,我没有急着开展工作,而是先深入村子,腿勤、嘴勤、眼勤,走访调研摸清实底。经过调研分析,涝岭村的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少”:一是村庄病残人口多、青壮年劳动力少。全村精准识别的77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的就有71户。村中青壮年多外出到临沂、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务工,家中留守的大都是老弱妇孺。二是历史欠账多、可用资源少。涝岭村下辖6个自然村中,3个吃山泉、1个吃水难,仅有2个村通自来水;电网改造还有4个村没完成;40%的村内道路和近2公里出村路急需硬化。村子没有特色产业,村集体无土地、无资产、无发展资源,发展举步维艰。三是制约因素多、发展办法少。涝岭村村情复杂,因历史遗留原因,导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之间、村民与支部等产生的矛盾较多。对村庄如何发展,村干部一筹莫展。面对现状,我与“两委”成员反复商议,确立了“抓党建凝心气、理路子提士气、强基础聚民心、兴产业促发展”的路子。一是抓党建凝心气。抓党建是肩负的神圣使命,以“抓班子、强学习,建制度、转作风”为载体,把全村党员团结在支部周围,把党员干部盼望加快发展、盼望致富脱贫的心气、干劲凝聚起来,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村级发展“突击队”。二是理路子提士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群众致富信心;通过发展产业,为村集体和贫困户打造一个“金饭碗”。三是强基础聚民心。确定了惠民实事“六大工程”:道路硬化工程、饮水工程、农网改造工程、教育扶贫工程、文化大院提升工程、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四是兴产业促发展。确立了“短长相结合、多元化脱贫”的路子;以扶贫车间为主,光伏电站为辅,发展山羊养殖、无刺花椒品种植等,在保障贫困户脱贫和村级发展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村进行走访调研

了解村内农业种植情况

建强桥头堡  修好民生路

要想富,先修路;想致富,靠支部。建强村党组织这个桥头堡,修好百姓出行的民生路,成为带领村庄发展的第一步,也为接下来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建强桥头堡

党支部是带领村庄发展的“领头羊”,不把村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夯实,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也就无从发挥,我从三方面入手,着力建强村级党组织。一是在团结党员干部上下功夫。到村后,我在“两委”会上给大家表态,我作为第一书记书记,是为了抓党建促脱贫,给村子引资金、拉项目、谋发展的,给大家吃下“定心丸”。同时,严格按照党建规范化建设要求,定期开展“28日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活动,通过轮流上党课,室内学习和户外活动相结合的多种组织生活形式,组织大家拧成一股绳。二是在拉近群众关系上下功夫。利用派出单位优势,联系农业方面的专家,到村组织专业技能讲座,让村干部和群众共同学习;在走访慰问困难户和为民办实事时,带着村干部一起,让村干部走在前,自己甘当幕后,帮助村干部树好形象,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三是在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打铁还需自身硬,处好了关系,老百姓才愿意找你办事,可自己能力不够依然办不成事。我和“两委”成员商议,先重排了值班表,要求值班人员有事时必须和其他人进行对调调整,确保每天都有人坐班服务;组织村干部共同学习“村干部小微清单”等文件,让村干部了解自己该办哪些事、不能办哪些事和怎样去办事,带领村干部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让村干部熟悉农村政策规定。

修好民生路

涝岭村是典型的山村,下辖6个自然村呈线性排布,其中前鲁、崩里两个自然村人口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两个村仅靠一条1.2公里长、不到4米宽的村村通道路通行。其中前鲁村跨河段十分危险,路两侧是6米深的河道,由于缺少防护措施,十几年来发生了7起车辆掉入深沟的事故,特别是雨雪天气更容易引发事故。为尽快解决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请来了专家,共同研究制定道路改造方案,并决定采取分标段建设的方式加快进度。敲定了方案,完成了招标程序。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钱从哪里来”?按照预算,整个工程需要32万元。可眼前,村集体一分钱也没有。马上到雨季,改造施工刻不容缓;和“两委”成员商议后,我们决定边施工边筹款。为节省资金,我们想尽办法、费尽周折,了解到村口处正在进行山体整治,能够买到石头,我们多方协调,终于与商家谈妥以成本价购进;又与镇水利部门沟通,对河道进行清淤,清理出的土方用于道路建设,一举两得破解了土石方的问题,还比原计划节省了5万元。

在工程正式动工那天,两个自然村的老百姓几乎都来到了现场,都想亲眼看看。群众们对施工造成的不便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很多人主动参与、帮助施工。30多天的焦急等待后,一条宽阔的道路展现在大家面前,群众都自发放起了鞭炮,满意、喜悦的表情洋溢在脸上。开心的群众一个劲地拉着我和村干部的手说:“这下可好喽,这下可好喽,再也不用害怕了,下雨下雪也敢出门了……”。

对出村道路进行现场调研 

对村内生产路进行现场调研

创新思路破难题小车间做出大文章

发展是硬道理。可面对村庄发展的现实困境,如何因地制宜、立足村庄实际,找到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路径,是我到村后一直思考的问题。村中多是留守妇女,而且为了接送学生午餐,很难有整天的外出务工时间;就近发展产业,帮学校建食堂解决学生就餐问题,解放妇女劳动力,就成了我们发展的“药方子”。

方向定了,可涝岭村“无集体土地、无可用资源、无主导产业、无集体收入”的“四无”难题依然摆在那里,建设用地、建设资金、外部市场、设备购买、运营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阻碍项目发展的拦路虎。为破解土地制约,我们借助区里对养殖场进行集中清理取缔的契机,对全村8家养鸡场、1家养鸭场进行走访摸底,并根据面积和位置需要重点对村部旁的养殖户做工作,经过耐心细致地引导与梳理,终于做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解决了建设用地问题。在派出单位帮助下,我们又争取到了“阳光午餐”项目,解决了贫困儿童和在校学生午餐问题,也为留守妇女留出了整天的务工时间。

扶贫车间剪彩

扶贫车间投入运营

接下来,我和“两委”成员共同努力,帮助引进了纺织服装代加工项目,并与代工企业签订了协议;利用派出单位拨付资金和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资金,购买了设备,完成了车间改造。目前,车间已有机器69台,主车间已于去年9月8日运营,一期培训的32名工人,通过三个月培训锻炼,也已经逐步掌握了缝纫基本技术,扶贫车间正在红红火火的进行中。去年,扶贫车间已为村集体带来收益5.5万元,贫困户分红0.7万元。

两年的住村让我感触颇多,看着红红火火的扶贫车间、一条条硬化的宽阔道路、清澈的山泉水库等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我深刻领悟到,作为第一书记,只有秉承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信念,站牢群众立场,真正心怀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做解民困、抒民难、为民谋福利的事,才能不负组织重托,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