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2日 16:44:12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全域统筹、全域治理、全域突破、全域提升,因地制宜、一体推进,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坚持“三高并进”,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高位推进。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成立滕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亲任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下设五个工作专班,分别由2至3名县级领导同志任组长,2至5个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专班专抓、一体推进。市委常委会、农委会定期听取乡村振兴工作进度,解决发展难题。

高点定位。按照“全域统筹、全域治理、全域突破、全域提升”的思路,紧扣“振兴什么、怎么振兴、谁来振兴”等现实问题,滕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滕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领域、分行业配套制定5个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规划,全面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在总体发展布局上,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一张图”,把全市969个村纳入乡村发展总规划,委托全国知名机构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把每个村庄摸清底数、定位分类,打造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美丽宜居乡村。

高效落实。坚持跳出农村抓振兴、立足长远抓治理、统筹城乡抓推进,紧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乡村振兴考核任务,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通户道路、文化实践中心建设等21项指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对工作责任进行全面细化、全面压实,能统筹推进的统筹推进,能同步开展的同步开展,拿出实招数、硬措施,同敲一面鼓、共唱一台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坚持“五美同育”,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注重产业融合,接二连三提升“产业美”。坚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引领、特色化发展为方向,强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守好群众“粮袋子”。严守耕地红线,划定7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15.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奠定了粮食增产的基础。推进小麦良种统一供种,市财政每年列支6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麦统一供种,粮食单产连年稳中有升。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鼓励企业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订单合同,探索出一条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产销新模式。做优“滕字号”农产品。依托滕州良好的产业基础,做好“特”字文章,形成了马铃薯、绿萝卜、元宝枫、酥梨等差异化发展的生态农业板块,培育“滕字号”金字品牌8个,创建“三品一标”223个。特别是围绕做优做强马铃薯产业,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无公害先进种植技术,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滕州成为全国马铃薯二季作区种植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县市。培育农村“新动能”。坚持“一产基础,接二连三”,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拓展产业形态,持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注重生态改善,连线成片彰显“环境美”。狠抓生态宜居建设。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投入3.44亿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644个,突出节点、全域推进,集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精品村、示范片区,实现农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在建设过程中,依据乡村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注重保护乡村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明确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主题,着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狠抓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集中攻坚行动,突出抓好交通要道两侧、乡村集市、农贸市场等重点部位清洁整治,敢于向侵占公共空间行为“亮剑”,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由“清脏”向“治乱”延伸。每个镇街每月至少拿出3天时间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分3个片区召开现场观摩会议,公开晾晒各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加快推进通户道路、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村净、水清、景美的乡村环境,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狠抓生态污染防治。强化科技治污、依法治污,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减煤、控车、抑尘、禁燃等措施,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牢牢守住环保底线。深化“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抓好破损山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环境保护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注重乡风文明,内外兼修厚植“风尚美”。推动文化发展、文明创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唱响主旋律,形成新风尚,夯实乡村振兴软实力。加强文化供给。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提升工程,对新改建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给予奖补,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创新推进孔子学堂与农家书屋共建工程,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壮大美丽经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产业互动、文旅融合、生态互补的乡村旅游闭合圈。坚持“节会搭台、文化为媒”,推出柴胡店梨花节、龙阳镇樱桃采摘节、木石镇油菜花节、官桥镇银杏音乐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不断导入人流、扩大消费,促进乡村文旅资源可持续发展。深化文明实践。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按照“1+N”构架模式,组建市镇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文明村镇建设调研检查,全市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95%。

注重人才集聚,兴业富民打造“生活美”。多措并举“育人才”。突出抓好各领域人才培训教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优先选调镇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培训班。依托农业院校、示范园区等实训基地,重点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职业农民,年培训能力达到1万人次以上,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全面落实职业农民职称、基层高级专业技术评审、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等政策,激励广大乡土人才扎根民间、服务乡村。因能而异“用人才”。鼓励种养殖能手、经营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等“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开办企业、创建合作社等方式,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实现由富余劳力向“职业农民”转变。扎实推进创业优惠政策“落地生根”,将创业担保贷款个人最高额度提高到15万元,小微企业最高额度提高到300万元。提高“三支一扶”招募人员专业与服务岗位的匹配度,全方位优化工作生活环境,财政保障资金到位率和服务期满落实事业编制率均达到100%。不拘一格“引人才”。以扶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为重点,鼓励吸引优秀外出人才回村任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组织开展多层次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全方位搭建“院地合作”桥梁,推动农业新产品、新技术迅速转化和运用。

滕州集中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精品村,实现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注重党建引领,固本强基塑造“和谐美”。以筑牢“五个战斗堡垒”为目标,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努力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选优育强村书记。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制定“1+X”系列制度文件,建立健全培育体系。狠抓共产党员“淬火提质”行动,组织开展千名支书进党校、村干部学历教育,全面提升村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实施基层党建基础工作大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村干部作风专项整治,定期开展履职评估,对“守摊型”、不作为慢作为和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作用发挥不好的村书记坚决调整,有效激发队伍活力。选派市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村任书记、面向社会招聘事业编到村任书记,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夯实集体经济基础。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整合起来,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户)+专业市场”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增收。实施集体经济“破五进十”行动,设立扶持引导资金300万元,将优质项目入库跟踪管理,解决村级发展资金难题。建立常态化调度通报机制,推行反向约束、“黄牌警示”,以督导问效促进工作落实。强化激励保障。出台《深化目标管理激励村居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十条意见》,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村级班子分类定级,挂钩落实待遇,并建立不低于5%的增长机制,让村干部干事有保障。推行村书记专业化管理,按镇街事业编人员落实待遇。设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量奖”“保持奖”,连续2年从优秀村书记中招聘镇街事业编制人员,定期评选“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全面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坚持“三力齐驱”,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强化资金保障添动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确保每年乡村振兴工作投入只增不减。创新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农村土地等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体系,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股民发展壮大。

强化督查考核提效力。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的督导检查,把乡村振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班子综合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会商调度制度,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紧盯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日常督查、定期通报、考核奖惩、追责问责等制度,以严督实考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宣传引导聚合力。把宣传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和“倍增器”,采取开设专题专栏、融媒体宣传等创新手段提升传播效果,及时报道乡村振兴和村容村貌改善的重大变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乡村振兴、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和推介力度,坚持典型引路、辐射全局,切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