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10月18日 11:50:00

枣庄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图片展,自9月30日在会展中心开展以来,每天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很多是携家带口,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年儿童,大家透过每一张图片,感受枣庄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枣庄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探索奋进、改革创新、砥砺前行,携民族工业发祥地之力,使枣庄从一个鲁南小镇蝶变为而今的现代化城市,在向着“中国梦”奋发而进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令人自豪的枣庄故事。


国民经济实现巨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呈现跨越发展。1952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0.95亿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到8.2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枣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8年达到2402.38亿元,比1952年增长692倍,年均增长10.4%,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2%。枣庄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5元,发展到1978年的320元,201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226元,比1952年增长244倍,年均增长8.7%,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9%。


财政实力由弱变强。1953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960万元,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12631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1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0.1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6.70亿元。1954—2018年收入年均增长11.9%,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快速升级


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建国初期,全市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年,枣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0.5%、16.9%和12.6%。1992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3.7:50.7:25.6,第三产业首次超越了第一产业成为第二大产业。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6.5%、50.8%和42.7%。


农业生产全面加强。1949年全市耕地面积247.99千公顷,粮食单产563公斤/公顷,粮食总产量17.93万吨。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89亿元,比1949年增长369倍。粮食总产量172万吨,比1949年增长8.6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49年工业总产值0.18亿元,煤炭产量仅为14.3万吨,只有三台六千千瓦小机组,供枣、陶两煤矿用电。1957年煤炭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1965年实现495万吨。60年代水泥工业开始,1970年水泥产量实现5.14万吨;70年代开始机械化炼焦,1975年焦炭产量实现64.38万吨。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77亿元,原煤产量997.26万吨,焦炭产量123.33万吨,发电量51716万千瓦小时,水泥25.32万吨。2017年枣庄工业总产值达到3039.72亿元,1949-2017年年均增长15.4%,其中1978-2017年年均增长16.2%。


服务业蓬勃发展。1952年枣庄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12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 0.96 亿元。


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5.84亿元。1953—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4.3%。


发展动力越来越强


三大需求各具特色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国初期,195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0.24亿元,枣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工业发展。1978年,也仅有1.21亿元。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916.79亿元。枣庄房地产投资由2001年的7.3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43.82亿元。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1952年枣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0.38亿元,商品短缺、凭票供应,商品市场店铺门面狭窄。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7亿元。2018年,枣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50.3亿元,1953—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6%,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5.5%。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建国初期,枣庄市工业以“一黑一白”(煤炭、棉纺织)产业为主,基本没有对外贸易,只有部分为省级进出口公司供货的生产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枣庄市外贸开始大步发展,主要出口商品以国有外贸公司收购代出口为主,外贸商品收购总值为0.19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06.07亿元。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服务保障能力提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61年枣庄市改建为省辖地级市,建市初城市人口不足2万人、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1979年国务院批准滕县划归枣庄市管辖,1988年撤县建市,设立滕州市。1983年成立山亭区,枣庄组群式城市格局形成。201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215.7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231.24万人。


服务保障能力提升。1964年成立枣庄市自来水公司,1982年成立枣庄市煤气公司,1982年枣庄市热力总公司成立,1997年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惠营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2017年末,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9.7%;燃气普及率达到9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污水处理率96.7%。


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为枣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8家,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62个。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24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9件。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建国初期,1949年,全市小学64所,在校学生5012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300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83人。2018年,全市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249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1287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25898人,小学在校生359333人。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建国以来,枣庄不断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全市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18年全市馆藏图书158.26万册。艺术表演团体2个;博物馆19个;公共图书馆7个,总流通49.8万人次;文化馆7个。有线电视用户32.17万户。


医疗水平大幅提升。建国初期,枣庄市只有5所小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00余人,医院床位95张,医疗条件十分低下。1978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8个,设有床位1771张,卫生技术人员4116人。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事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数2583家,其中,医院82家。卫生技术人员3430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326人;注册护士13267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3443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枣庄用于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场馆设施较少。改革开放后,枣庄大型体育设施建设陆续上马,90年代中期,枣庄已经具备承办国家单项运动项目竞赛和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硬件体育场馆设施。目前,枣庄市文体中心开放运营,包括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总占地785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是集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休闲健身、娱乐、展览、会议和城区景观于一体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018年,枣庄成功举办2018枣庄国际马拉松比赛、枣庄市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018中国大运河(台儿庄)国家龙舟比赛等活动。


民生得到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建国初期,枣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49年,枣庄居民人均收入仅为24元,人均消费粮食182公斤。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处于温饱不足状态。2018年,枣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334元。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居民191.42万人,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95.4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居民31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含离退人员)人数86.5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60.7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