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8年08月09日 14:50:06   来源:枣庄档案

“那是浣纱溪畔的西施。是自己亲去访寻来的天下无双美女夷光,将越国山水灵气集于一身的娇娃夷光,自己却亲身将她送入了吴宫。从会稽到姑苏的路程很短,只不过是几天的水程,但便在这短短的几天之中,两人情根深种,再也难分难舍。西施皓洁的脸庞上,垂着两颗珍珠一般的泪珠,声音像若耶溪中温柔的流水:‘少伯,你答应我,一定要接我回来,越快越好,我日日夜夜的在等着你。你再说一遍,你永远永远不会忘了我。’”


这段文字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越女剑》,描写的是范蠡与西施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影视剧中的西施


关于范蠡和西施的结局,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那么,历史上的范蠡到底终于何处呢?


据传说,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遂与西施离开了越国。他俩隐姓埋名,泛舟北上来到齐国,数年积累千万家产,官至齐相,后散尽家财,到小邾国寻访墨子,来到滥国邑城(昌虑古城,今土城村),在薛河南岸山清水秀的华采山隐居。在昌虑、兰陵一带,经商卖药讲学,发展传统制陶业,自号陶朱公。几年后,他的三个儿子相继成家立业。大儿子选择在滥国邑城边薛河南岸水秀山北造屋建舍,老二在西边落户,老三来到了东边不远处的豹头山居住下来。因此留下了“大在东,次在西,么儿选了豹头山”的民谣,这也就是范东、范西、豹头山(现已更名为胡村)村的由来。范蠡年老后,又从定陶迁居昌虑陶山,陶山之东有范村,村庄较大,多范姓,据说是范蠡后裔。


范蠡和西施泛舟


在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在陶山南几公里处的今薛城区陶庄镇境内发现一处“范蠡庙”建筑遗址,至今尚存盘龙柱、祥云柱、柱础石等大量石质构件,记录了当地人对范蠡的祭祀。


“范蠡庙遗址”考古资料目前收录在《枣庄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一书中。但我们不免有些疑惑。春秋时代长江流域的越国丞相范蠡怎么不远千里从杭州湾沿海跑来到了鲁南内地?更有热心的好事者想当然地揣测西施或许也跟来了......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号陶朱公,徐人。范蠡为越王勾践臣子,与勾践深谋20余年,灭吴而报会稽之耻,范蠡被封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此后隐居。


关于范蠡的隐居地一直争端不断。《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句。围绕“陶”字,就有菏泽定陶、枣庄陶庄、江苏宜兴、宁波东钱湖等地之争。《滕县志》载,范蠡归隐后,经商而为陶朱公,“复弃之,之兰陵市卖药后人世。世见之,居于昌虑之华采山,故人因其居为祠,以祀之。因名其山为陶山,当时盖在兰陵境内。”


范蠡


明朝万历版《滕县志·卷六·宦业传》中记载:“范蠡者,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船轻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鸐夷子皮(牛皮做的酒器),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公。复弃之之兰陵市卖药,后人世世见之。居于昌虑之华采山,故人因其居为祠以祀之,因名其山为陶山。当时盖在兰陵郡云。”


陶庄镇小官庄村后有一座山,现称梁山,古代实称“桃山”,讹称“陶山”。据同县志《祠祀志》载:“齐乘云:本桃山,讹作陶山,遂以祀陶朱公者谬。此齐乘谬也。”“陶庄”地名亦源于此,现今陶庄镇驻地有一条路叫“陶山路”。梁山海拔319.4米,山势陡峭,古迹众多。山上有洞,古庙遗址,范蠡庙就是其中的一处。


《滕县志·卷五·古迹·钓鱼台》中记载:“钓鱼台在陶山后,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而土不为损,土人云是范蠡钓鱼处也。庙基为范蠡宅,其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


另在《滕县志·祠祀·陶朱公庙》中又记:“陶朱公庙在陶山后薛河上……此陶山汉属东海郡,在兰陵境,故有范蠡湖、钓鱼台,而庙即其居也,自唐以前有之,宝历二年重修。”原来陶山范蠡庙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了。


范蠡庙旧址龙柱


《滕县志》另附录了唐朝大和四年“罢官陇右,就隐东蒙,路过小邾”的孙长文所写《重修陶朱公庙记》一文,详细记载了范蠡“功成名遂,思难退身,泛海适齐,更名为鸐夷子……弃禄虑祸,移家避世,投身佐魏,乃为陶朱公,而终于魏……乃立神庙于徐州小邾郡东南五十里甑尘乡陶山之下,薛溪之旁”。这次重修始于唐朝“宝历二年秋九月”,于“大和四年闰十二月”完工。
      

曾任明朝承天、凤翔太守的滕县籍进士王元宾写有《访贾中丞三近归至陶山遇友人留饮有赋》诗,写到“薛客弹琴流水外,陶丘废观夕阳边”句,也是说陶朱公故事,提到“陶丘废观”,可见明朝时范蠡庙已废。


所以,由《滕县志》(万历十三年版)各项记载可知:范蠡庙应在陶山之上,依旧宅所建,庙后有湖,曰范蠡湖,有台曰“范蠡钓鱼台”。《滕县志》共八卷,其中有四卷在不同篇章条目中均明确记载范蠡来滕的痕迹,并引用汉朝刘向《列仙传》以及春秋《越绝书》等相关记载——春秋有记;汉朝有传;唐朝有庙;明朝有志;清朝有碑;今有传人;史料翔实,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形成系列、完整、严谨、详实的考据链条。

      

范蠡庙为隋至五代文化遗址,原庙已无踪影,现仅存旧址。庙东西长13米,南北宽10米,面积130平方米,现仅存建筑遗址和大量石构建。遗址的东部及南侧共分布有四根高浮雕盘龙柱、两根高浮雕祥云柱和十个八角形柱础石。


范蠡庙旧址龙柱墩

 

范蠡湖现已无存,但台依旧,今仍称钓鱼台。山坡存有砌好的房基三间,房基旁有石塘一处,打制好的盘龙石柱塘内存三根,房基南存一根,房基前有打制完好的鼓形柱墩及檐上横梁,雕刻十分精制。鼓形柱墩,雕有莲花朵朵,经肥城文物管理委员会程兆奎同志观察后,同认为雕刻有唐的风彩。运往房基南的石柱比较完整,雕刻工艺更加绝妙,一龙盘柱而上,在上盘的空间处,雕有楼台殿阁、小桥流水,桥上车马穿行,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十分精制,是现存的盘龙石柱之精品,其技艺比曲阜大成殿盘龙石柱还要高超。料已备齐,但为何停而不修呢?


这是一个谜。


据现场分析,可能由于战争而停建。还有一种说法,范蠡称作“商圣”,想必富甲一方,富可敌国,家中财富足可以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家才可以在石柱上雕刻龙,使用龙柱进行庙宅建设,而修建范蠡庙却恰恰违犯了这一大忌,用现在的话说叫“违章建筑”,所以被皇族停建。


此外,民间有个传说:“山下有村庄,庄内有一农户,夏天夜间起来推磨,由于天热,赤身裸体。推着推着,抬头一看,北山上灯火通明,犹如闹市,不觉就大喊了起来,这就冲撞了神仙,为此停止了这里的建设,挪到泰山,这就有了不修陶山修泰山,手递手一夜修成之传说。”这当然是一则神话传说,到底为何停建还待后人考证。




参考资料:

孙桂俭《枣庄古代史纲》(中国文史出版社);

枣庄人文自然遗产编委会《枣庄人文自然遗产》(中国文史出版社);

佚名《范蠡庙旧址》(博雅旅游网);

佚名《陶庄镇千年遗址探访记》(薛城区政府网);

李庆《范蠡落户羊庄的确切证据》;

张兆登 梁耀《范家村与范蠡墓碑》(《枣庄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