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8年10月26日 17:04:20   来源:枣庄市档案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率先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消除丝虫病。


自古以来,丝虫病与贫困相伴而生。


“邹,滕、峄县,粗腿大蛋”的民谣由来已久。根据我国学者冯兰洲等人,在民国19年(1930年)关于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情况的调查报告,枣庄地区只发现斑氏丝虫。


丝虫生活史


建国前,枣庄地区晚期丝虫病人到处可见

许多病人因丝虫感染造成淋巴系统的炎症,常常“流火发作”,高热恶寒,疼痛难忍;有的小腿脚部或踝部的象皮肿是正常的数倍。以致不少人中青年时期就已残废,生活不能自理。至建国初期,枣庄地区约有晚期丝虫病人8万余人。


枣庄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


○ 流行情况


1950年枣庄附近通过丝虫病抽样调查,发现微丝蚴感染率高达24.5%。


1951年8月省丝虫病防治专家李辉汉等,在薛城大辛庄进行了丝虫病传播媒介——淡色库蚊的观察,同时调查了气候、环境及农民生活情况。

   

仲崇祜黄振云携子(左起:维全,维先,维高)合影


同年9月李辉汉、宋志超、仲崇祜等人,对薛城、滕县进行了丝虫病调查。滕县、薛城离微山湖较近,多为平原地带,各村中皆有污水坑、粪坑及水沟,是蚊虫良好孳生地。农民住宅大都阴暗,空气不流通,有蚊帐者极少,即使有也不常用。夜间大都2-5人同居一室,微丝蚴感染率高达25.34%。


1955年3月底,省卫生厅在薛城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丝虫病防治所一一山东省丝虫防治所(设在薛城医院内),所长李辉汉,副所长宋志超、周杏林,开始了丝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山东丝虫病防治人员在水井边捕捉蚊子


山东省丝虫病防治所1956年的年报记载:兴仁、薛庄、四里石、洪洼、东托、西托6个村庄,人口共3575人,居于小山根,村间有山溪流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房屋多为土石结构,光线不足,空气不太流通,居民多无蚊帐,夏夜大半赤膊露宿于屋外。各村均以深坑积肥,是蚊虫孳生的主要场所。经调查,这6个村居民微丝蚴阳性者906人,平均阳性率为25.34%。


坚决消灭丝虫病宣传画


○ 普查普治


1956年,峄县开展了丝虫病调查,平均发病率在20%以上,治疗丝虫病患者两万人。1957年滕县对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了丝虫病调查,微丝蚴阳性率为25.3%。1958年枣庄各地开展了大面积的丝虫病普查。


1958年,山东医学院组织千人丝虫病防治大队奔赴滕县,建立丝虫病防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秘书股、组织股、宣传股、技术指导股、统计组。分为8个防治小队,在滕县医务人员的协助下分赴鲍沟、东沙河、界河、大坞、山亭、临城、冯卯、羊庄等乡镇,开展了丝虫病普查工作。


山东农民配合医务人员采血


同年夏季开始,滕县防疫站组织专业队,在30个乡镇11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的普查工作,每天采血时间为晚上9-12点,采血涂片镜检。


1958年,省县联合成立70余人的丝虫病防治专业队,在峄县开展了历史上第一次丝虫病全民普查普治工作。


由此可知丝虫病感染率与接触媒介蚊虫机会多少有关。(附表)


1958年峄县丝虫病调查统计表


1960年山东医学院第二次派出384名师生到滕县开展丝虫病防治,并组织当地医务人员164名,接生员、保健员、卫生员200人,组成了748人的丝虫病防治大队。重点对姜屯、大坞、西岗、岗头、望冢、峄庄、级索、张汪8个公社和岩马水库、马河水库的民工与居民进行了丝虫病普查。


1960年枣庄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消灭丝虫病的防治工作意见


1966年,薛城区全民服用海群生防治丝虫病。区委成立了以领导干部为组长的服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服药过程中的事务工作。


夜间丝防队员在农村为群众查血


每到一地选择晚期丝虫病人现身说法,召集农民观看显微镜下活的微丝蚴,广泛宣传丝虫病的危害性和全民服药防治丝虫病的意义,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工作队员手提水瓶,深入田间地头、机关、学校、居民家中,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保证了无人漏服。对全区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全民服药,采用海群生300毫克,每人5天服药1次,共12次,总剂量3600毫克。为避免严重药物反应,服海群生前,先进行了驱虫治疗。


1970年至1973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精神,全市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丝虫病普查普治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带领专业人员深入农家,进行采血和组织服药。各区相应组织了丝虫病防治专业队,每天深更半夜,爬山越岭,到居民家中采血,凡查出微丝蚴阳性者均进行三个疗程的正规治疗。


一名丝虫病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腿部对比


1978年12月至1979年6月,在薛城、市中、台儿庄、峄城、齐村五个区120万人口范围内(包括矿务局),采用0.3%的海群生盐进行了全民性丝虫病防治工作。6个月后,对13个公社中的26068人作了血液检查,微丝蚴阳性率由食药盐前的10.02%降到0.82%。


全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普遍召开“送瘟神”报捷大会


1980年11月至1981年5月,在薛城、市中、峄城、台儿庄、齐村五个区120万人口的范围内,进行了第二次6个月的全民食用海群生盐防治丝虫病。


1983年,全市微丝蚴阳性率以村庄为单位全部降到1%以下,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1984年6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博士凯斯莱施史来滕县考察晚期丝虫病人


○ 延伸阅读

什么是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丝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我国流行的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均属淋巴丝虫病。主要表现症状为肢体和生殖系统畸形,俗称“象皮肿”。


丝虫,像根蚕丝,它的幼虫叫微丝蚴,只有在显微镜下才看得见。微丝蚴在人体内不会长成成虫,必须通过蚊子叮咬病人,微丝蚴才能进入蚊子体内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再由蚊子叮咬人造成传染。丝虫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中,繁殖增多后阻塞淋巴管。丝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淋巴水肿(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等,患者因此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丝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二位致残性疾病,仅次于精神疾患。全球受威胁人口约12亿,丝虫病病人约1.2亿,其中慢性丝虫病患者4000万。



本文资料来源于枣庄市档案馆保管的《枣庄市卫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