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8年12月07日 15:27:47   来源:枣庄档案   作者:李海流

话说,清朝末期那会,李鸿章花了六千银圆,从法国人手里买了一列小火车,送给慈禧太后,为了讨得她老人家的喜欢,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有了火车得有铁路,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一里长的“展览铁路”。于是,铁路冲进了中国的历史……

李宗仁在台儿庄火车站留影


1938年台儿庄大捷后,李宗仁拍了这张在台儿庄火车站站牌下的留影,但今天查访台儿庄,那里既没有一条铁路,更没有一个火车站。那么,历史影像里的台儿庄火车站是从哪来的呢?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当年不仅有一个台儿庄火车站和一条枣台铁路,而且这条铁路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兴复开意欲修筑枣台铁路


枣台铁路枣庄地处山东南部,明清时期属峄县管辖,这里的煤炭质优量丰,《兖州府志》载:自元代始,枣庄周边的齐村就有居民用土法采煤。1897年,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后,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山东煤矿章程》,取得了山东境内铁路修筑权及其沿线30公里内的矿山开采权。


张莲芬“诚恐匪人勾引外夷占夺佳矿”,便紧急召集股东会议,并于1898年4月,紧急禀报直隶总督王部堂,要求添招股本,续开枣庄煤田,以“既开之矿”,维护矿权,得到批准。


1899年6月,张莲芬在上报的禀帖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规划 :“惟查枣矿至台儿庄计陆路九十里,始达运河。从前煤斤出销均资民车拉运,车少费重,常年载运无多。”“现欲扩充开办,冀图富强,将来日出煤少亦在千吨以外,必须由枣矿修铁路直达台儿庄,令所出之煤悉运台儿庄,由运河分头运销。”同年11月15日,直隶总督裕禄和矿务督办张冀专折奏陈筹办中兴矿局矿务时,又陈述了修筑枣台铁路的计划,得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允准”的朱批。


清宣统元年7月山东巡抚孙宝琦、中兴煤矿公司总办张莲芬关于修筑台枣铁路的文书


虽然得到了“奉旨准允”  修筑枣台铁路,但此后数年中兴矿局由于资金短缺而被搁浅。张莲芬为了实现修筑枣台铁路的蓝图,曾禀报山东巡抚和商部,请求拨借公款或准借德款,均未批准。


1904年5月,张莲芬只得通过股东大会,拟好添招华股章程,招集筑路资金。后经众股东竭力筹招,共集现银40余万两。这并不能满足修筑铁路的资金需求,于是,张莲芬采取招标办法,与德商瑞记、礼和两洋行签订了购置器料的商借商还合同。


此后,他又聘请筑路工程师张拜庚对枣台铁路进行路基勘测。同时,禀请山东巡抚批准委任平阴知县姚光浚负责办理勘测路线、丈购地亩事宜;委任直隶候补知府沈宝贤负责办理勘估土道、集夫挑筑以及开山采石、购储物料等各项事宜就绪后,张莲芬上报清政府候准开工。


内忧外患阻碍铁路的修建


然而,在张莲芬多方筹措资金时,德国人横生枝节,粗暴干涉。1902年,德国公使照会清政府,捏造有比利时人在枣庄勘查,欲购路矿,影响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以示抗议。张莲芬严辞驳回了德使的所谓抗议。


    中兴公司煤矿创办人张莲芬


德国公使一计不成,又来一计。趁我筑路资金困难之时,令其控制下的胶济铁路公司,向中兴矿局投资100万两主持建路事宜,遭到张莲芬和中兴矿局管理层的谢绝。


不仅是德国公使干涉,清政府也层层挟制。当初,中兴矿局禀请修建铁路时,商部提出“转运矿产欲造小枝铁路,应查明相距干线或水口是否在10里以内,与该处地方有无窒碍”。经查无误后,商部又提出 :“该公司现拟筑造运煤铁路90余里,按照矿章第2条,程途在10里以外者,应另案禀请。”修造枣台铁路本来是“专折奏陈”清廷,得到“御笔朱批”的,但这时却不算数了。不过,这次山东巡抚杨士骧和北洋大臣袁世凯倒还帮忙,于1906年8月再次禀请审批,当年底又接到朱批“允准”。

一条铁路,两次“奉旨允准”,按说应该没问题了,张莲芬便于1907年春破土动工。谁知各路人马正干得起劲,邮传部一纸“停工候核”的饬令,又将中兴矿局推入窘境。原因是“恐与津浦正线有碍”,要候津浦“勘定线路后,再行酌办”。


铁路修不成,每月还须支“股利息银、员司薪费一万四五千金”,一时人心惶惶。股东撤股,债主逼债,眼看十年心血要打水漂。张莲芬破釜沉舟,上下奔波交涉,亲谒山东巡抚和督办津浦路大臣,终于弄清了“停工候核”的原委。


原来邮传部想从津浦铁路的韩庄站向枣庄修一条支线,以便廉价使用中兴矿局的优质焦煤。可又拿不出钱来,便想停筑枣台铁路,用其资金来修韩枣铁路。其实,修韩枣铁路缺乏科学依据,修临(城)枣(庄)支线,才对中兴矿局和津浦铁路两利。张莲芬上呈邮传部,表示愿意相助修造临枣支线。邮传部才于1908年9月13日批准开工兴建枣台铁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枣庄地区的铁路图


地方豪绅抵制修筑铁路


当时枣庄的地方豪绅,不少是靠发煤窑财起家的。中兴矿局办矿伊始,他们就在矿界、开采等方面进行过种种抵制。此时,更借筑路之机,寻衅滋事,妄图置中兴矿局于死地。号称“峄县八大家”之一的翰林官崔广源联合在京参奏,控告中兴矿局在筑路中“借德款、掣德旗、包外工、掘民墓、割民麦、霸民田”。


1908年5月,请旨山东巡抚查办制止。山东巡抚袁树勋虽觉“情节离奇”,仍派候补知县对以上种种苛语“进行密查”,结果发现崔广源等所告各节无一确证,便一一驳回。崔等不服再诉,控告张莲芬“私借德款,擅开路工”以及“原派之员所查不实”等情,山东巡抚只好又派候补道陈增亮“既按所禀各节,破除情面,确查禀复。”经过详细调查,结果与原查无异。

1908年8月,山东巡抚据禀批示 :“查铁路为当今要政,中兴矿局拟筑运煤铁路,系为振兴商业,兼利交通而设。该崔等原控各节,既经该道查明,并非原派之员所查失实;此次续控各节,又均查无实据。非该崔等故意抗顽,即属挟嫌妄渎可知。本应彻究,为破坏商业者儆。姑念该县风气未开,该公司拟造铁路事属创建,或不免动滋疑惧,暂以宽免。惟以后不得砌词屡渎,自取讼累。”这样,一场诉讼风波才算平息。

上告败诉,崔翰林等豪绅仍不死心,极力煽动群众反对修路,说修路扒祖坟冒犯祖宗、破坏风水招惹灾祸云云,串通地主拒不出卖修路所用土地。铁路线原定从峄县东北关经过,只因乡绅煽惑,聚众闹事,手持刀枪,情势汹汹,拼命于争。迫于无奈,线路只好绕道峄县南关,以致多筑 50 米铁桥1座,10米铁桥2座,大弯道1段。由于线路勘定和征地受阻,使筑路工程拖延年余,中兴矿局因此蒙受了重大损失。


历尽艰辛筑通百里铁路


1907年,按照与德商礼和、瑞记两洋行签订的商借商还购货合同,建造枣台铁路的90华里钢轨、钢枕及运输50吨煤斗车50辆、火车头3辆、起重车、平板车、客车等全部设备,约有数万吨,由德商船运抵上海交货。

1909年,枣庄既无公路、又无铁路,运河亦无货轮,津浦路尚未通车。必须由上海转口镇江,再由镇江换装木船,经京杭运河转至台儿庄,再由台儿庄人抬肩扛、骡马车运至筑路工地,其间困难,难以言状。为解决运输难题,在运河自造1艘官舫及十几艘货船,下水运煤到瓜州,返回则接运设备器材。逆水上行,十几天才到清江,再卸载过闸。运河上游冬季水浅,需另觅小船分装划载。到了台儿庄,离枣庄还有90里陆路,只能用牛马骡车及人力拖运。




山东第一条商办枣铁路1912年建成通车



1912年1月枣台铁路全线通车,中兴矿局历时13年修筑完成这条长达百里的铁路,在清朝末年,算得上是一项壮举。铁路连同侧线及矿区岔道计50余公里,其筑路规格和质量可与胶济路相媲美,沿线各车站设有电报、电讯设备,除营运煤焦外兼营地方客货。


沿线设有枣庄、峄县、泥沟、台儿庄4站;大小桥梁24座,涵洞29座;机车房2座,水鹤5座,煤台2座,转台1座。路基宽度6米,全用钢枕。除123辆煤车外,尚有机车17辆,头、二等客车各1辆,三等客车2辆,守车5辆,棚车2辆。整个线路工程费用达170万元,平均每公里费用达4万元。



1920年关于台枣铁路建筑事略辑(部分)


枣台铁路的延伸和覆灭


枣台铁路通车后,中兴矿局的运输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煤炭产量大幅提升,效益大有提高。津浦铁路建成后,本着路矿两利的原则,中兴矿局又于1912年筑成临(城)枣(庄)支线与枣台铁路联轨,使枣庄煤炭往西可直销津浦路沿线各城市,往南可分销沿运河各港口码头。


1933年,中兴矿局日产原煤已达3000多吨,时值军阀混战,铁路商运不畅。中兴矿局便与陇海铁路局订立合同:一是投资75万元,修筑连云港运煤专用码头;二是为陇海铁路垫资100余万元,修筑枣台铁路的延伸——台(儿庄)赵(墩)支线。1935年3月,台赵支线与枣台铁路联轨通车。临枣、枣台、台赵三条铁路全部贯通后,枣庄铁路网形成东接陇海、西连津浦的两大铁路干线的格局,三条铁路连在一起简称“临赵铁路”。

1938年夏,枣庄沦陷,日本侵路者对枣庄的煤炭资源垂涎已久,临赵铁路变成了“吸血管”,大量优质煤炭由此运出,再经海运到日本海藏起来。铁道游击队等抗日武装也在这条铁路上活跃着,各条铁道线上成了他们杀敌的好战场 , 日军统治下的车站,铁路经常遭到“破坏”。抗战胜利后,接踵而来的解放战争使枣赵铁路消失在枣庄的版图上。


1946年,鲁南军区为阻止国民党利用枣赵铁路运送兵力进攻山东解放区,组织群众一夜之间将枣赵铁路的路轨全部拆除,从此枣赵铁路逐步废弃,临枣铁路一直沿用至今,2011年并在此基础上修通了枣(枣庄)临(临沂)铁路。



李宗仁史料馆


枣台铁路是上个世纪初张莲芬主政中兴矿局时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修建的一条以运煤为主、客运为辅的商办铁路,见证了中兴矿局的荣辱兴衰,遗憾的是枣台铁路历经解放战争的破坏后目前已荡然无存,如今只能透过些许遗迹去追忆那往日的繁荣。


当年,李宗仁在台儿庄大捷后在火车站站牌下的留影成了一种历史的印记,从枣台公路仅有的时断时续的那条黄土碎石路基望去,依稀可辨识出这里曾经有过铁路的痕迹 , 隐约看到一列冒着黑烟的火车正从眼前隆隆开过……


参考于枣庄市档案馆内资料

《天下@第一庄》

原文为《枣庄铁路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