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8年12月17日 11:40:13   来源:枣庄市档案馆

据悉,“枣庄八景”征集评选活动,经过8个多月的评选,结果终于尘埃落定,最终台城寻梦、微湖观荷、铁道传奇、冠世榴园、抱犊秋韵、世纪中兴、翼云石语、龙泉塔影入围。


如今,新八景早已众人皆知

老八景变得逐渐陌生


在枣庄境内,分布着滕州八景(也称古滕八景)和峄县八景。


本期就跟着小编一起

探秘古滕县八景的古老底蕴


古滕县八景,为许多文人所称道。这八景包括:龙岭晴云、谷翠双峰、微湖夜月、趵突跳珠、池莲四面、真仙灵柏、文公古台、塔影高标

一、龙岭晴云


“龙岭晴云”即登临龙山欣赏云天的景观,其特点是不可重复性。龙岭即龙山,在滕县城北二十华里处。龙山自峰顶向东北绵延数十里,整个山体像一条昂首而卧的巨龙,先民谓之“龙山”。


龙山风光 张建勇摄


县城北枕龙山,可以说,这处风物已经成为滕县的标志,在为滕县八景命名时,滕县人把本来称作“山”的龙山改为“岭”,这一字之改,大概不是出于修辞层面的考虑,而是觉得北有泰山,东有蒙山,相比之下,龙山应该屈居“岭”的地位。


在安守乡土的农耕文明时代,也只有滕县人才有这样的胸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立足滕县,放眼四海,把世界的每一处高地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性的比较,杜绝夜郎自大心念的萌生。他们在把龙岭列入八景时,依托的是山岭,彰显的是晴云,使静中有动,虚中有实,为一条有限的山脉赋予了无限境界。

二、谷翠双峰


“谷翠双峰”指的是谷山双峰并起、气势恢宏的景观。谷山位于滕县城东北约三十华里处,因景色奇壮、传说动人而闻名一方,成为人们登临探险的去处。


相传,这里有着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男的叫谷郎,女的叫翠云。他们自幼在一起上山打柴,下地耕作,渐渐地,两个年轻人萌生了爱慕之情,两家父母也乐意促成他们成为夫妻。在乡邻的撮合下,两家定了亲。成亲那天,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在拜天地的时候,应该是新郎在东,新娘在西,以体现男尊女卑的古训。一向不拘礼节的翠云,站到了东边的尊位。司仪告诉她不妥,令他们调换位置。翠云不从,谷郎对妻子的坚持也表示赞赏。可是,在等级森严的乡村,这对新人的态度成了大逆不道之举。


此事,惊动了谷姓的族长,他闻讯赶来,下令取消婚礼,解除婚约。这时,翠云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忙认错。谷郎却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了族长,宣布他与翠云已经成为夫妻。族长大怒,下令把这个谷家逆子重打五十大板,将翠云逐出家门。就在那些起哄的人准备动手时,翠云和谷郎变成了两座青山。


这对有情人挑战男尊女卑的壮举,感动了谷家族长,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男女。族长宣布,今后,谷姓新人举行婚礼时,让新娘子居于东边的尊位。这个风俗,先是在谷姓中推行,后来传遍了整个鲁南地区,并一代代延续下来。


谷翠双峰的传说是美丽的,而两座山峰的风姿同样美不胜收。远远望去,那翠云化作的东峰,高 400米,犹如一位任性的新娘,谷郎变成的西峰,高408米,酷似一个宠爱娇妻的绅士。一对有情人相视而立,牵手相连,有着说不完的情话,享受着绵绵不尽的甜蜜。

三、微湖夜月


“微湖夜月”指明月与微山湖相映生辉的景色。微山湖烟波浩淼,连接山东江苏两省,襟带滕峄铜沛四县,它雄视洞庭,气吞洪泽,左扼津浦,右跨运河,前裾沂蒙,后履芒砀,风景秀美,位势险要,有“黄金水道,日出斗金”的美誉。

1943年冬天,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从江苏盐城新四军总部去延安,路过微山湖,挥笔写下了《过微山湖》的诗篇: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


到微山湖赏月,感受的是静态之美。这时候,你会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想起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想起《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四、趵突跳珠


“趵突跳珠”是指荆泉的腾涌气势。荆泉位于滕州城东北的后荆沟和俞寨附近。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对荆泉作了记载,后来的地方志,屡屡提到荆泉,称“水注成潭,面积亩许,冬春不见其涸,夏秋不见其溢。”


泉边碑刻甚多,其中的一通诗碑刻有描绘荆泉神韵的诗作:

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

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

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

从此疏源流不尽,万年国计赖泠泠。


荆泉秀外慧中,纯而不薄,美而不艳,千年流淌,滔滔不绝。据权威部门所作的水质分析,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优质矿泉水。荆泉水量充沛,输送方便,是最佳的天然水源。通过不同的输送渠道,无尽的泉水扬珠吐玉,源源不断地注入城区。邑人饮荆泉之水,纳山川灵气,成人杰名士。“善国”之誉实不为过。

五、池莲四面


“池莲四面”为滕县古城的一大美景。明朝初年,滕州知州薛义修筑荆河坝堰,引河水注入护城壕,结束了城壕经常干涸的历史,为屏障功能赋予了观赏的元素,增加了城池的灵性。


一向恪守“忠孝传家、诗书继世、耕读为本、经商有道”的滕县人,以护城壕里的荷莲为题目,作了许多诗文歌赋,自励自勉。也有人不作引申,抓住莲的本质,专门咏赞“池莲四面”的视觉之美。有诗赞曰:

置身曾到凤凰池,又睹芙蓉艳锦陂。

漫诩河阳春色满,恰欣玉井夏风披。

回环面面三千朵,净直亭亭十二时。

沼上不禁怀仲一,南熏琴韵正相宜。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县城一度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19383月中旬,台儿庄大战前夕,日军濑谷支队向滕县发起猛烈进攻,驻守滕县的国民革命军第122师进行了英勇抵抗。侵略者以重炮对县城南墙进行轰炸,驻守官兵大部分阵亡。为了牵制日军,为台儿庄主力部队布防争取时间,师长王铭章抱定“与县城共存亡”的信念,决心死战。


王铭章


17日下午,日军从炸开的南城墙豁口攻入城内,用机枪对我军进行疯狂扫射。王铭章师长亲自指挥残部进行巷战。由于日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惨重,逐渐失去指挥,王铭章师长壮烈殉国,滕县县长周同坠城殉职,县城变成一片焦土。


“城门失火”,自然“殃及池莲”,加之后来的人为破坏,“池莲四面”的景观到建国初期已经荡然无存。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墙和城壕被夷为平地,池莲没有了再生的条件。


如今,滕州人民把视野放宽,把微山湖看作是西城壕,从滕州城驱车欣赏“微山湖湿地红荷”的遮天蔽日,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池莲”得以散播复活。

六、文公古台


“文公古台”为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所筑,位于姜屯镇滕城村,系滕县境内的重要人文景观。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灭商之后,把滕地封给其异母弟弟叔绣,立滕国。在群雄争霸的时期,滕文公在位。他执政期间,礼贤下士,广施仁政,把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国治理成“善国”,写下了滕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滕文公还效其先主“经始灵台”的德政,在开阔地上筑台,与民同乐,留下了历史见证。


清朝末年,文公台上兴建了真武庙,这是文公古台的鼎盛时期。真武庙的标志建筑为真武大殿,塑有威严端庄的滕王坐像,大殿后面配以炮楼式建筑。登上楼顶,东观霞光普照,西赏微湖帆影,南望楚天祥云,北瞻泰岳如黛,顿感天高地阔,尘虑全消。


滕文公台原貌


文公台前,东西两侧的灵沼池为庙产菜园,瓜果菜蔬秀色诱人。台正南是一座戏台,每逢节庆,尤其是农历三月三的庙会,都有各路戏班登台演唱,展示才艺。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来这里焚香跪拜,祈福消灾。台上原有文公祠,《谒文公祠》一诗赞曰:

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

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


世事游移,桑田沧海,文公台历经劫难,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几。


文公古台

1991年以来,中共滕州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文公台,在保持原有台基的基础上,兴建了仿古双檐文公楼和相应的配套建筑。文公楼高数十米,画栋雕梁,飞檐碧瓦,再现了昔日楼台盛况。


文公古台 张建勇摄


文公台东侧的古碑林,荟萃了唐代以来的三十余块碑碣,比较著名的古碑是宋代的《圣谕碑》,相传为大书法家黄庭坚所书,上有宋太祖赵匡胤“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的圣谕,游者面对这富有深意的文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七、真仙灵柏


“真仙灵柏”指的是东郭镇前村张天师府花园里一棵名叫万年松的古树。张天师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景观之一。第一代张天师是东汉初期的张道陵,系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八世孙,祖籍丰县,光武帝年间出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顺帝时在四川创建道教,被尊为天师。相传,他一百二十三岁时在青城山飞升。此后,他的长子张衡嫡传为第二代天师。就这样,一代代天师不间断地传下来。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2月去台湾,1969年病逝后,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六十四代天师。滕县的张天师系多少代传人,无从查考。


郎世宁《张天师像》


因为“真灵仙柏”生长在天师府的花园里,世人相传此树为张天师所植。据文献记载,其树“形状如盖,阴一亩余”,树上结有奇特的松果,呈人头状,鼻眼分明。人们视为灵物,来树下供香求子的人络绎不绝。有诗赞曰:

岁寒同其后凋身,况复逢仙更葆真。

翠叶任夸田子道,浓阴争颂寇公民。

未从汉帝台为用,曾立殷人社有神。

龙化莫随松共去,森林长伴八千春。

八、塔影高标


“塔影高标”又名浮屠峙玉,是古滕八景之一。在县城东郊,荆河西岸,高耸着一座巍巍古塔。每当斜阳西照,霞光万道,荆河水面上的道道涟漪,与塔影远山相映生辉,景象奇丽壮观。


古塔俗称龙泉塔,原是龙泉寺的一座佛塔。龙泉寺建筑恢宏,从远处便可望见黄墙碧瓦,苍松翠柏。寺内,正中大殿气势雄伟,两侧庑殿庄严整齐,殿内佛像栩栩如生,碑房里的碑刻琳琅满目。清末民初,龙泉寺建筑群倒塌,仅存古塔,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龙泉古塔


关于龙泉塔的始建年代,因为资料散失,无从定论。有人从清代道光版《滕县志》中的一首诗中推断,龙泉塔可能建于唐代元和年间,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龙泉塔为砖石结构,塔身呈八角九级,高四十三米,塔底直径为九米。塔底部有佛窟一间,塔内有存佛窗四间,可惜佛像已经流失。千百年来,龙泉塔饱受风雨侵蚀,经受了康熙七年特大地震的考验,依旧巍然耸立,足见其坚固程度。


龙泉古塔


1938年3月,台儿庄大战前夕,日本军队对滕县城进行了狂轰滥炸,古塔遭受战火摧残,塔刹倾毁,挑檐斗拱脱落,塔身伤痕累累。19847月,地方政府拨出专款,进行全面维修:清理了倾倒的顶层塔室,砌垒了第九级塔壁和券门,用混凝土浇灌了塔顶,安装了八瓣金属莲花座和宝葫芦塔刹。并在各层挑檐上方凿槽,浇注钢筋混凝土埋藏式圈梁,加固了须弥座,外以青砖封面。整修后的龙泉塔更加雄伟肃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荆河之滨。


- 本期完 -


参考于枣庄市档案馆内资料

《枣庄名片》

原文为《古滕县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