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12月09日 11:15:07   来源:鲁南传媒网

  

《印象鲁南·城市记忆》之《寻找老桥》(2

解说:

老的东西之所以可贵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和人们的记忆,往往一处老宅,一幢老庙,一座老桥,就会让我们的城市平添几分传奇与神秘。但城市的新陈代谢几乎在我们毫无察觉中进行,即使那些看起来极为坚固的房屋和桥梁,也在不断悄然离去。作为一个出生或者成长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你是否和我一样希望能够对此有更多地了解呢?就让我们从那些幸存的老桥开始吧。

出片名:《城市记忆·寻找老桥2

 

解说:

山东省最南端的枣庄市有着“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美誉,自然也拥有众多的老桥。这是一座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老桥,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有人叫它黄口大桥,也有人叫它赵庄桥,还有人把它叫做元善桥。

字幕:赵沛新 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赵庄村村民

【访谈同期声:    

赵沛新:他老母亲还疼他,把家里存的金银财宝又分一多半给他!

 

解说:

把它叫做元善桥的赵沛新今年94岁,马兰屯镇赵庄人,曾经三次编撰《马兰屯乡志》。

【访谈同期声:

赵沛新:《马兰屯乡志》!

解说:

他从小在元善桥旁长大,家人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位祖先在康熙56年发起修建的石桥。

【赵沛新 访谈同期声:

赵沛新:俺是从大河涯分来的“赵”,俺这个赵迅老祖是十五世。他分到赵庄来那时候,赵庄有五百亩地。那还不是个小地主吗?修桥他不拿(钱)他怎么号召人家?最后也不是他老人家自己拿的钱,他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是以他为头,集资!要不然的话,峄县县志上怎么都以俺的堂号,来把这个桥名定下来了么?“赵元善堂”,所以就叫这个“元善桥”。究竟他拿了多少钱呢?那个碑的后边都有记的。但是等我(能)看的时候吧,都已经模模糊糊不很清楚了,你想那都过了二百多年了。

 

主持人口播:

年深日久,屡经修葺,“元善桥”的名号也渐渐被“赵庄桥”所取代。

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者还在大桥西南角修建了炮楼。到赵沛新的儿子赵桐六七岁的时候,这座桥已经在战火的蹂躏下只剩了桥基。

 

字幕: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 赵庄村村民 赵桐

【访谈同期声:

赵桐当时从台儿庄朝西去,一直到涧头、到古邵,这个路不走黄口大桥根本就没法过去,所以(建国后)在大沙河上修桥,第一座桥就是修这座桥。当时那是国家下了很大的力量修的桥,那时候都还穷呢!

解说:

童年时代的赵桐亲眼目睹了黄口大桥在元善桥原址上修筑的全过程,所以他很自然的把这座桥叫做黄口大桥。

【访谈同期声:

赵桐除了桥上原有的石头之外,从各地拉来的,也有用的碑、也有用的那个过去用的大碌碡——过去那个好几个牲口拉的大碌碡!用那个碌碡做的桥基。据说那个碌碡都是元朝的碌碡,元朝那会儿 ,老百姓用碌碡得征税,老百姓为了省利,就打那个大碌碡。一头牛拉不动,得两头牛套在一块才能拉动那个碌碡。到后来那个碌碡都没人用了,各个庄上撂的都是的。结果修桥的时候都给拉过来了。桥底下全部都是那个圆碌碡排的桥基。光石匠大概也得有四五十个人吧!主要修桥的承包者就是咱们的钱石匠,李沟姓钱的,钱石匠,由他召集的其他地方的,可能石匠都是从北山里过来的,山区的石匠来修的。当时签合同说这个桥能撑多少年呢?他给应的说是一百年,一百年不要问!这个合同刚签完他就笑了,他说还一百年,十年之后你就找不到我了!小孩都在那看!

 

解说:

    64年过去了,钱石匠领头修的黄口大桥依然坚固,但是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从桥上走过,当年看热闹的孩子们也已年过七旬。赵桐告诉我们,除了黄口大桥,也就是官宅附近的一碑三孔桥让他印象最深刻了。

 

【访谈同期声:

你别说旁的了,连那个峄县西门外的大桥还是那个老桥连动没动,唯独在这儿修一个崭新新桥,当时是很新鲜的东西!

 

字幕:黄口大桥  曾用名:元善桥 赵庄桥

长:46米 宽:3.8

始建年代:清·康熙1953年

字幕:找桥热线:0632-5362577  Emailzzcjda@163.com  欢迎提供您身边的枣庄老桥线索以及老桥背后的故事,谢谢!

【字幕:找桥热线  0632-5362777】

 

解说:

赵桐告诉我们除了黄口大桥也就是官宅附近道德一碑三孔桥让他最深刻了。

 

【赵桐 访谈同期声:

赵桐修了三孔桥,立了一个碑。当时的官员为了贪污,上报的是一百零三个孔,还紧靠龙王湖,报这么大的工程,就只修了三孔小桥!官宅就是从马兰屯出去之后,朝南拐,现在的西街

 

主持人口播:

台儿庄曾经地属峄县,扼运河咽喉,是乾隆下江南的必经之路,据说台儿庄古城“天下第一庄”的美誉就是乾隆南巡之际,御笔一挥所赐。所以当时为迎接圣驾南巡大兴土木是完全有可能的,一碑三孔桥的故事,不算空穴来风。但历史上真的会有这样一个胆大包天的峄县县令吗?他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确有其人呢?

 

【字幕:柳琴戏《碑桥记》片段】

解说:

2005年,枣庄市艺术剧院的柳琴戏《碑桥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它与我们从赵桐那里听来的故事截然相反。

字幕:李磊  国家二级演员《碑桥记》中县令的饰演者

【访谈同期声:

李磊他不是个赃官,也不是贪官,他拿了银子之后没有自己私吞,而是拿了大部分的银子,又去救济灾民,他就为了也跟上边有点交代,他确实又建了这么一个桥。

 

解说:

在柳琴戏《碑桥记》中扮演县令妻子的邵小环告诉我们,后来她几次想去实地看看戏里的一碑三孔桥,但一直未能成行。

字幕:邵小环  国家一级演员《碑桥记》中县令之妻的饰演者

访谈同期声:

邵小环 一百三孔桥听起来很磅礴很大,是一百多孔的桥,但是其实就是一个石碑一座小桥你们没去吗

记者:我们找到了三座,不知道哪一座是

邵小环它其中有一个石碑,你们没问当地的老百姓吗?

记者:我们问过地方的老百姓,每个地方都说,一碑三孔桥就是他们那儿的桥。

 

解说:

二十多年前,作家候贺林根据枣庄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陆续写下过两篇《一碑三孔桥》,柳琴戏《碑桥记》就是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

字幕:侯贺林  国家一级作家

访谈同期声:

侯贺林 一篇是峄县的一百单三孔桥,一篇是滕县的一百单三孔桥

记者:后来有没有去看过那个桥呢

侯贺林没有,没有。对于民间传说的态度,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它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并不一定非得确有此事

  

字幕:白碑 (枣庄发言中道德发音bēi

【主持人口播

在枣庄方言中,一百的百和石碑的碑的发音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是讲枣庄方言的地方,就都能听懂一碑三孔桥的故事。这个题材对使用枣庄方言来表演的柳琴戏而言,的确是得天独厚。

解说:

在柳琴戏《碑桥记》里,修建一碑三孔桥的县令最后被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赦免。一碑三孔桥的故事也成为代代相传的美谈。

 

字幕:袁成友  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官宅村村民

字幕:20171227日 台儿庄区马兰镇官庄村

字幕:一碑三孔桥原址

访谈同期声:    

袁成友:那时候垒桥也不兴使水泥,硬使石头蛋垛的,垛成的。咱这说,就是干茬瓦,那是东西的一个桥,三孔,就是三个孔,就是,三个桥洞就是,三个桥洞,桥的西头有一块地,地上有一个碑。老百姓的传说,就是一碑单三孔。

记者:特别想问一下,您是哪一年

袁成友:七八年,七八年扒了桥都修,生产队盖屋使了,二十多口人拆了有一个多月,那会儿石蛋都是用,得用绳往下拽的,哪有现在这个力量!

 

解说:

在台儿庄运河两岸,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一碑三孔桥故事。这个版本的主人公不是县令,而是专管修桥的闸官,名叫“杨允让”。

 

【主持人口播

杨闸官接到了要求他修建一百零三孔石桥的命令,但当时峄县刚发了大水,民不聊生。他就对峄县县令说,你把钱粮拨的足足的,等着喝竣工酒就行了。

 

解说:

结果可想而知杨闸官拿这些修桥的钱粮赈济灾民,只修了一座带着石碑的三孔桥,等县令发现已为时太晚,他问杨闸官,难道你不怕死吗?杨闸官只说了一句话,修也是死,不修也是死。

 

【主持人口播

这个故事没有结尾,没说杨闸官和县令究竟怎么样了,但附近有个村子,原来叫做太平屯,后来改名叫做杨闸官,也许是人们对他的一种纪念吧。】

【字幕:老桥位置 一碑三孔桥

台儿庄区马兰镇官宅村(已拆除)

台儿庄区马兰镇五里房村(已拆除)

峄城区古邵镇杨闸官村(已拆除)

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东程庄村(不确定)】

 

【主持人口播

据说这就是杨闸官的那座一碑三孔桥,这里没有石碑,也没有任何其他依据,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它究竟还会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解说:

石桥和石碑尚且会化为乌有,那位舍生取义的峄县县令或者闸官即使当时真的遇到了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并且依靠着自身智慧或者皇帝的慈悲躲过了刀斧之灾,时至今日,也早已不复存在。

 

【主持人口播

不会枯萎的花草不是真正的花草;不会死亡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不会消失的存在从来都不会存在。但总有些事情,人们不会忘记。

 

(全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