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1年08月30日 14:21:14   来源:枣庄档案

抗战时期,枣庄许多共产党员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险,深入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宣传抗日,反对投降,宣传进步,反对倒退,宣传团结,反对分裂,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中兴中学

原中兴中学校址

中兴中学始建于1933年,后改为职业中学,学生大都是中兴公司职工的子弟。1936年底,该校广大青年学生在北平“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感召下,经枣庄中心区委秘密工作后成立了“读书会”,负责人是中兴职业中学工科高二的学生、中共党员张洪仪同志,辅导员是高利民同志,参加的青年学生有汪国璋、许在廉、沈春光、王长启、沈春台、王长梓等人。成立读书会的目的,就是通过读书求知解惑。在当时的中兴中学里“礼义道德”、“之乎者也”之类愚昧落后的封建遗训,充斥了整个学校课堂。余暇,某些教师还大肆宣扬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这些陈规陋俗,反动的论调,羁绊着青年学生们的思想,推残着他们健康的心灵。


1936年,中兴公司职业中学第一届商科同学合影照

广大青年学生热切地渴望着用新生事物和进步的思想武装充实自己,迫切希望生活中的种种劫难,不平等的现象,都能在读书会里觅到答案,因此,青年学生对读书会寄于极大的希望。大家废寝忘食地读着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的翻译小说,还认真地研读了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生活的《八月的乡村》,这些书籍不仅使青年学生们领略到了革命斗争生活的壮美图景,更重要地是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青年学生们从阅读进步文学作品,逐渐过渡到对政治、哲学、经济学等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听取了高利民同志讲授的艾思奇的《通俗哲学讲话》、狄超白的《通俗经济学讲话》等论著,进一步明晰了哲学、经济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商品、剩余价值等基本概念。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革命经典著作,了解到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些新知识。革命斗争的火种在他们心中渐渐萌发。

1937年,上海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研究会”。中兴职业中学也成立了“新文字研究会枣庄分会”。上海拉丁化新文字研究会还寄来用新文字印刷的书报,供给青年们学习参考,使这项活动开展得既顺利又红火。

青年学生们阅读了新文字印刷的书刊报纸,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思想更加活跃。他们对当局尤为不满,对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极为厌恶。大家认真地思索着:如何做人?为什么不少人醉生梦死消极悲观,而另一些人则愤世嫉俗奋发上进?现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新中国将是个什么样?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剖析论争,从而清醒地认识到,挽危局于狂澜,救人民于水火的关键是全民迅速行动起来,与日寇展开一场殊死的搏斗。

当时,茅盾先生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中国之一日”征文活动。中兴中学读书会的青年学生们也积极响应,纷纷拿起笔来写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记下枣庄的一天,开展“枣庄的一日”征文活动,征文中有写矿区的,有写农村的,有写学校的,内容十分丰富。中兴学校王长梓同学,就写了一位校长无端凌辱教师,荒淫无耻的故事。这些针贬时弊,饱含血泪的文章,如刀枪,似剑戟,向黑暗的社会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枣庄引起很大反响。随着读书会活动的深入开展,引起了国民党和校方的注意,学校以“思想过激”为名,开除了几名爱国青年学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筑成牢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日寇逐出国门。从此,全国性的抗战开始。枣庄中心县委在新的形势下决定让李微冬同志出面,以地方教育界名流的身份,联络组织“枣庄各界抗敌后援会”,后援会内的共产党员张洪仪同志,利用上层人物胡季珊的地位,组织了“抗日宣传队”,在学校、集市、附近农村,还到峄县、滕县等地进行宣传,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编演话剧,印战讯报,及时报道抗日消息,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控诉日寇暴行。

1937年10月又办起了《抗敌报》。许多群众看后受到很大启发。有的参加了抗日队伍,有的自印小报宣传抗战,有的积极募捐…后因张百鲁写了篇揭露墨索里尼老牌法西斯的评论,触及了国民党上层人物,《抗敌报》只办了一个月,就被迫停刊了。

1938年2月,四川旅沪同乡会战地服务团在李浩然同志带领下来到枣庄。枣庄抗日宣传队即编入该服务团,在鲁南同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鲁南抗小

1939年夏,罗荣桓率领115师来到鲁南抱犊崮山区。罗政委非常重视关心知识分子。是年底,任彭畏三同志(北师大毕业)为115师高级参议。一天,罗政委对彭畏三说“根据形势发展,为了早日取得抗战胜利,为建设新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材。我推选您创办第一所鲁南抗日小学,因为您是办教育的内行。”不久,鲁南抗小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诞生了。


彭畏三(1901—1969)曾用名彭国相。滕县(今滕州市)东沙河镇前大庙村人。

抗小的学生主要是些农民的孩子,思想素质好。教师们根据课文内容,配合形势需要,把学习知识与宣传革命思想结合起来。一开始,学校就特别注重对学生们进行时事教育,给学生讲解抗战情况和抗战形势的发展。有时一些领导干部还结合自己的斗争实践讲些生动有趣的革命故事,学生们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颇感兴趣。虽然学生年龄不大,但对当时的形势都有较深刻地理解。据彭翰生同志回忆说:“我当时虽然不到10岁,但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相信中国人民必然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必败。”音乐课上,学生们认真地学着《解放区的天》、《打鬼子保家乡》、《八路军好比一条鱼》等歌曲。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演出《兄妹开荒》、《送郎参军》等秧歌剧,学着排练《大生产》、《解放》等话剧,有时学生们还演出自编的节目,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部队领导也非常关心学生的文艺活动。鲁南军区文工团演出话剧《李闯王》,军区领导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票。通过观赏高质量的演出,提高了同学们的演技水平和思想觉悟。


1945年12月,为教育部队干部、战士,防止产生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的思想,鲁南军区文工团排练了古装话剧《李闯王》在鲁南各地巡回演出。

参加话剧《李闯王》演出的部分演员

学校还多次举办部队干部战士学习班,提高干部战士的业务、思想水平,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抗战胜利后,鲁南抗小随鲁南党政机关迁至滕县县城。


段庄小学

段庄小学是李家贵出资创办的初级小学。1931年春,中共党员郭子化因革命需要从孔庄小学转到滕县段庄小学(现西岗镇)。郭子化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夹道欢迎。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大讲革命形势,而是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提出一些看似浅显,实为深奥的问题,如“你们为什么来上学”、“将来准备干什么”等极平凡的小问题。同学们争相回答,郭子化首先肯定了了他们的回答,尔后又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更深一层的思想内涵,许多学生幡然大悟,兴奋不已。

在学校里,郭子化教国文课,他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革命道理,启发学生们的革命意识。教材里有一篇地主毒打农民的文章,他耐心地询问同学们,地主不仅不劳而获,反而凌辱打骂供养他生存的贫苦农民,这样合理吗?不合理应该怎么办?讲得同学们怒火燃烧,个个振臂高呼“打倒地主,农民彻底翻身!”许多同学一致要求立刻参加革命,铲除地主恶霸。

1931年春,正值日寇侵略中国。蒋介石却推行不抵抗政策。郭子化召集学生讲述“济南惨案”,用中国政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被日军割去鼻子和耳朵的奇耻大辱,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郭子化还特别注意用歌曲教育学生。他不仅教学生唱《打倒列强》、《义勇军进行曲》,而且还应孔庄小学校长之邀编写校歌。他用《苏武牧羊》的曲谱,为段庄小学编写了校歌,歌词是

穆穆段庄小学校,涧水映半环,灌域好种田,农家子,粗鲁汉,不学古先贤,五谷既须分,科学要精研。劳动多生产,自给住吃穿。犁耙锄镰,笔墨纸砚,学习未可偏。

五更要起早,黄昏诵书篇。晨天星,窗前月,徘徊共缠绵。盛夏战酷暑,隆冬抗严寒,霜雪厉冰节,烈日壮心肝。从来健儿成功立业唯在不怕难。

他还用“小麻雀”调编写了《少年之魂》歌,歌词是

少年之英魂,革命先锋军,悲壮、深沉、造福音。泪血洗尽人间污痕,漫漫长夜,曙光破晨,开自由花,朵朵新。香满红尘,功烈永存,英魂万春。

解放初期,郭子化在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时,曾在《旧曲两阕并序》中写道“当时在国民党腐化堕落的教育方针下,该校所教歌曲多是些毛毛雨、桃花红及小麻雀等荒淫懦怯之辞,该校校长请我作校歌,我根本不会作曲,但恨青年儿童不能得到正确思想作引导,反被此亡国之音所熏陶,且以我思想幼稚,不善隐蔽,遂以学生平时熟唱之谱,作曲两阕以应之…

郭子化同志在段庄小学撒播了革命火种,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塘子、单楼等村跟他读书的学生,都极早地投身到了革命斗争的洪流中。他也于1931年夏离开段庄到河南永城,迎接更新的战斗生活。

1932年以前,邹、滕、峄三县无中等学校。是年,在滕县爱国人杨士元倡导下,成立了滕文中学。学校成绩卓著,一时蜚声齐鲁。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纷纷要求抗日。滕文中学的爱国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难教育。语文教师(北大毕业)张绍唐,选了孙中山先生的“兴中会宣言”及“东北的一角何时可补全”等文章,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忱和革命责任感;史地教师马曰川(北大毕业),每讲到一个省区,都详细介绍当地的名胜古迹、物华天宝,特别强调了被日军占领的东北三省的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他还让学生们鉴赏描写宁古塔的诗文,同学们在品味作品意韵的同时,也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进而更加珍惜祖国每一寸领土。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滕文中学学生们组成游行队伍,走上街头,集会演讲,印发街头快报,声援北京学生爱国之举。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话剧团,到滕县新市场剧院和街上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三世仇》、《抓壮丁》等救亡话剧。理化师李恒钊(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吉林人,他以亲历的流亡感受,在舞台上激昂慷慨地唱起“流亡三部曲”声泪俱下。全场群众低眉长泣,悲愤不已。剧团的演出,对发动组织群众参加抗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36年,滕县农校在羊庄区建立,农校学员都是毗邻各村荐举的进步青年,上课内容分文化课和军事训练课,文化课由校指导员或教育主任讲授,教材是《农民识字课本》、《明耻教战教材》及《时事讲话》。《明耻教材》主要内容是宣传人人皆兵,村村为营,救亡图存,反对侵略,保家卫国,培养学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时事讲话》主要宣传东北沦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誓死不当亡国奴,建立独立、富强的新中国等。

为使受训人员要更加振奋精神,活跃业余文化生活,学校组织编写了一日三歌。每天早晨,大家集合在校长室前,高唱《早起歌》,歌词是

黑夜过去,天破晓,朝日上升人起早,扫庭院,修路道,要内外整洁,晨光无限好。团结一齐,努力奋斗,挺身逞英豪。

每日三餐前,学员们引吭高唱《吃饭歌》,歌词是

这些饭食,民从供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努力。救国救民,吾等天职,愿大家要顶天立地,步伐齐整,救我同胞四亿。

熄灯后,学员齐唱《睡觉歌》,歌词是

枕戈待旦,月正中,鸡鸣起舞歌《大风》。气薄星河,准备出征,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猛醒,待命奔征程。

学员们除每天吟唱上述歌曲外,在军事训练途中,还铿锵有力地高唱歌曲。

农校学员结业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农村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


曙光学校

1936年2月,薛城区沙沟镇的爱国人土董一博、董尧卿等人,筹建了“沙沟曙光学校”。他们欲藉这个战斗基地,联系群众,扩大宣传,进一步组织革命武装。

学校为凝聚广大青年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组织了读书会。教师们如饥似渴地读着中外进步的小说和科学理论著作,如《铁流》、《毁灭》、《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经济学大纲》、《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会员们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写出了许多理论文章。董一博著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董尧卿撰写的《利人利己》、《最伟大的人是敢于革命的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革命宏志和阶级观点。董尧卿的《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文,发表在《大公报》上。这些文章对时局现状、革命前景作了深刻地阐析,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革命奋斗终身的鸿鹄大志。

读书会的成员们不限于读书,著文,还结合现实展开激烈地争论。

大家争论的热点是杀蒋抗日,还是联蒋抗日;日本能不能灭中国;如果日本侵略山东,韩复榘会不会抵抗等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不认输,除非真的遇到十分棘手的问题,才去翻阅史书,检寻报刊或写信询问报馆。读书会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迅速影响到滕县八区和峄西诸校。

学校为活跃师生业余生活,专门编写了校歌,歌词是

美哉中华,郁郁苍苍,五千年来好古邦。而今军阀割据,帝国主义疯狂,啊,满目荒凉。

中华儿女,发愤图强,学知识,学劳动,爱祖国,爱家乡,保卫神圣的领土,建设美丽的乐园。前进!前进!前进!迎着灿烂的曙光。

曙光学校的教育,是在一种新形势下,对广大师生进行的抗日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因此,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外校学生、校外青年纷纷云集校园。学校审时度势,为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抗日爱国活动,组织了“滕县第八区教育界抗日救国后援会”。后因峄县西的一些小学相继加入该组织,又发展为“滕峄教育界抗日救国后援会”,推举董一博为会长。后援会带领广大师生进入社会,通过演讲,办街头报,募捐等形式,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他们为取信于民,公开募捐情况,张贴捐献款额,受到群众拥护和赞扬。在后援会的带动下,滕峄地区的小学也通过办墙报、板报,组织募捐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滕峄教育界抗日救国后援会与读书会积极分子集会商定,成立“鲁南抗日青年团”,通过了“抗击日寇,共赴国难”的宣言,打印后,在各乡镇广为散发,各地墙报、刊物也公开宣传革命青年的爱国行动。

是年10月,滕文中学校长杨士元与孔昭同、董尧卿、董一博协定,成立了“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许多曙光学校、滕文中学、中兴职业中学的师生,成为这支武装的中坚力量。


参考馆内文献:
政协枣庄市中区委员会《老枣庄纪事续》之文苑觅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