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2年11月07日 09:49:07   来源:大众网

眼下,在威海临港区汪疃镇大宅库村的蔬菜大棚内,韭菜已经长了新茬;地头忙碌的身影里,有个穿白衬衣的中年人格外显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声洋又在查看蔬菜长势。朴实能干是于声洋给人的第一印象。自2011年来于声洋当选大宅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他在村里一干就是十几年。这3000多天里,他不仅是村民的好书记,更是荣获了2020年的第95期山东好人。

如今的大宅库村,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村书记于声洋的不懈努力。上任之初,为了摸清民意,于声洋及时与村民等沟通,了解村情、民情。随着交流的深入,村民的诉求被于声洋一项项记在心里,为了及时帮村民解决难题,他组织村“两委”开会商讨具体解决方案,“不能让村民感觉到落差。”

于声洋组织环境整治,带头清理了村民门口违规的乱搭乱建,村里的路好走了,村容村貌也有所改观。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于声洋白天跑去邻村“取经”,晚上给村民做工作。

坚持了两个月的沟通后,大家参与度逐渐提高,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也被点燃了,硬化路面找不到运输车,村委干部开着自家车跑了一趟又一趟;路两边要换树种,村民们争相把自家院里的果树无偿拿出;到了果树修剪季节,妇女们自发带着果树剪干起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上任之初,于声洋就清楚,要想带着大伙儿致富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不能光靠传统农业,要让第二、第三产业也落在村里。

那段时间,于声洋和村委干部们早出晚归,拉赞助、跑项目,在他和村委干部的努力下,村里引进了纸箱厂、电子厂、造船厂、鱼竿厂。对于那些有能力、有想法创业的村民,于声洋大力支持,先后扶持村民创办了玻璃钢厂、农业机械制造厂、不锈钢加工厂、绣布厂和榨油厂。在他和大家伙的努力下,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家就业,村民孙德建、孙楠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二人回乡开办了打药机厂。

产业兴旺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成了于声洋的下一步目标。村内老年人中午吃饭问题亟待解决,2020年底,于声洋便把建食堂提上了日程。2021年9月,大宅库村幸福食堂开业了。食堂为村内7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日提供午餐,每天都是两菜一汤,顿顿有肉、周周有鱼,每月只需花费40元钱,余下费用由村集体补贴。为将食堂成本降低,提高饭菜质量,于声洋与周边企业协商,让职工到幸福食堂就餐,食堂的经营可持续,企业自身也节省了费用。

老人说,幸福食堂不单是提供餐食,也让村内的老年人多了个聊天的好地方。每天吃饭的时候早来会儿,饭后多坐会儿,跟左邻右舍拉拉家常,感觉这一天也挺充实。“在这里吃饭,每天的饭菜不重样,吃得好、吃得饱,真的挺好。”看着桌上的饭菜,谷元芝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幸福食堂运营一段时间后,于声洋认为食堂的蔬菜供应光靠捐款购买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村“两委”班子研究,利用村集体现有的大棚进行蔬菜种植,收获的蔬菜一部分送到幸福食堂当作食材,一部分通过汪疃镇政府、工会、社区、企业等的爱心购买解决。大棚蔬菜售卖所得的利润,大部分用于幸福食堂的运营,剩下部分用于购置村内所需物资等。

产业慢慢兴旺了,但于声洋却始终保持清醒,他深知,真的过好日子,还得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富裕起来。

在于声洋看来,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不能瞎折腾,还是要结合农村实际,继续在村里的“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大宅库村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乡风乡俗,于声洋认为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经过一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引导,都可以推动乡村文明的进步。

村民们热爱敲锣打鼓、排节目、跳广场舞,村里便新建了老年活动室,成立了文艺队,提升了老百姓的精气神。村民还筹划组织文艺活动,农闲时到邻村进行文艺演出,在周边村庄广受好评。

经常登台,人们变得越来越大方开朗;经常互动,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融洽……出彩的文化文艺活动,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精神风貌不断得到提升。村民们也积极响应“好媳妇、好婆婆和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向身边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

文化资源用好了,也用活了。于声洋说,只有精神生活丰富了,才能激发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更强。

当有人提起,多年前放弃经商回村发展他有没有后悔,于声洋说,在大宅库村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幸福路,对他来说才是更大的生意。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