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4年03月03日 09:16:54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这一天南京鼓楼医院传来好消息,今年1岁9个月的遗传性耳聋小患者即将用上江苏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核酸药物,手术成功即可从此告别无声世界。记者了解到,这项由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双聘教授柴人杰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等国内多家单位进行的研究成果全球领跑。随着被攻克的基因型越来越多,可能改变遗传性耳聋筛查、治疗模式。

1岁多耳聋宝宝

即将用自己的耳朵听见世界

在南京鼓楼医院,记者见到了抱在爸爸妈妈怀里的晨晨(化名)。轩轩今年1岁9个月了,和其他孩子一样,在陌生的环境里,他好奇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但又和绝大部分孩子都不一样,晨晨是听不见的。

“很多时候我们喊他没反应,但有时敲敲门、敲敲桌他又会看过来,我们还一直觉得他注意力不太集中。再加上我们父母两边都没有耳聋的例子,所以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晨晨的妈妈告诉记者,半年前晨晨做儿童早期发展检查,这才发现没有听力。

“我们那时候不敢也不愿意相信,在徐州、山东、上海都检查了一遍才最终确认。”晨晨的爸爸表示,医生都说戴人工耳蜗来干预,但是自己一直有个当兵梦,“戴上人工耳蜗的话当兵就不能想了,从外观上来看也和其他孩子不同,所以很犹豫。”晨晨爸爸说,就在这时,他在短视频上刷到了耳聋基因治疗的消息,又辗转知道了手术是南京鼓楼医院的医生做的,这才直奔鼓楼医院而来。

幸运的是,晨晨的遗传性耳聋恰恰是由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耳部结构没有异常,各项检查都符合开展基因治疗的条件。“这两天我们会对晨晨的各项检查和条件进行确认,同时做好周密的术前准备,顺利的话,晨晨的手术会在近日进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陆玲告诉记者。

病毒当“车”

修复基因恢复自然听力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政主任高下介绍,晨晨要接受的治疗,是借助内耳注射的方式,用细如发丝般的针将基因治疗药物(AAV)递送到内耳,弥补缺失的OTOF蛋白功能,恢复自然听觉。这一滴治耳聋的新型核酸药物(腺相关病毒,AAV),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双聘教授柴人杰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等国内多家单位,研发了10年。

柴仁杰教授介绍,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基因有关,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DNFB9)由otof基因突变导致,约占遗传性耳聋的2%—8%。基因药物可以弥补缺失的OTOF蛋白功能,让承担着将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这一关键作用的听觉毛细胞再生,恢复自然听觉。

装载着基因编码系统的“车”,是病毒。柴人杰团队从百万数量级的病毒中筛出了最合适的腺病毒,它能定向识别并高效感染耳内的毛细胞。由于OTOF基因的“个头大”,单个基因容量“超载”了,柴教授团队还设计了双载体递送系统,两辆“病毒车”,一辆装头,一辆装脚,“到站”后形成完整的基因发挥作用。

将药物打入内耳耳蜗,则由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团队来完成。陆玲副主任医师表示,耳蜗是一个被骨头包裹的完全封闭的结构,仅仅触碰就有可能让人丧失听力,此前从来没有递送药物到耳蜗的手术。历时五年,不断试错、复盘再尝试,从一触即聋,到保留低频听力,最后完全保留听力并且证明没有全身毒性,动物实验“探路”终于成功!

原创研究全球领跑

可能改变遗传性耳聋筛查、治疗模式

耳聋基因治疗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由江苏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核酸药物(腺相关病毒,AAV)在多中心临床试验大获成功,目前已帮助全国10余例DFNB9耳聋病人,用自己的耳朵听见了真实世界。

“以前的遗传性耳聋患者,通常是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治疗。”陆玲副主任医师介绍,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人耳,耳聋患者也能通过人工耳蜗听见声音,但这种声音是失真的,患者也需要经过3—5年长期的语训来理解“声音”,学会说话,基因治疗则从人工耳蜗的“治标”转为了“治本”。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共有200多个,OTOF基因之外,更多的基因还在研究中。如果被攻克的基因越来越多,遗传性耳聋的筛查、治疗模式也有可能发生改变。高下教授表示,遗传性耳聋无法通过产检来发现,有的患者也会表现为出生听力正常,但随后几年听力快速下降的情况。随着更多基因型的遗传性耳聋有药可医,将来,在已经广泛覆盖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还可以加上新生儿的基因检测,更大范围内让遗传性耳聋患者早诊早治、应治尽治。

通讯员 王娟 徐高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彦

视频 王子杰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