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12月06日 12:24:34   来源:鲁南传媒网

  每天清晨,山亭区水泉镇老门洞村的后山上总是传来一阵阵悠长的哼唱。

这位老人名叫秦佑伦,是山亭琴书的第四代传人,秦氏祖传的山亭琴书迄今已传承了五代,辗转鲁南地区、苏北一带,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

同期【秦佑伦琴书一个人是不管,太单薄了,最低的三个人,京胡 坠琴 扬琴,配合起来走一条线,弦音 嗓音喝出去以后,和这个弦音一道线,嗡嗡叫,你在一边听不出来,是人唱的 还是弦音,这是一道线,这是实事求是,所以现在我没有法了 自己还想唱 没法弄了

自己就哼呀 在山上干着活也唱

为了我们摄制组录制这期节目,秦佑伦老人特意把自己最出色的徒弟邀请到家里来,为我们展示了这门艺术的特有魅力,他自己也借这个机会过了一回戏瘾。

同期【秦佑伦这样说得有五六年了,实际五六年没唱了,实际只要学到脑子里,学到心里不会忘的,今天你们来,过过琴瘾,一般不唱不唱弄两句,觉得很舒服,又唱了回扬琴(琴书)坠琴配在一起,干嘛 好嘛 他热嘛

山亭琴书介于南路琴书和北路琴书之间,早期称作“小曲子”。清代光绪末年,山亭区水泉镇老门洞村秦氏家族为了求生,携家带口远离故乡;沿街乞讨到菏泽地区,秦荷莲、秦德海兄弟拜菏泽琴书班主为师学习琴书艺术,成为秦氏琴书第一代传承人。

同期【秦佑伦我的祖父,当时起名起秦荷莲这个名,他是在菏泽混世,因为在菏泽 家里面穷,唱个小曲 唱个小段,还没有正式学扬琴

正式扬琴 认了师了,所以在菏泽住的时间不短,他不忘这个地方

他就起了个秦荷莲,占了一个菏字。

     清末民初,秦氏两兄弟思念家乡,沿途卖艺返回故里。回家后,见家乡民众依然食不饱腹,秦家两兄弟便将所学艺业传授给乡民,从此便在固定的舞台上演唱琴书,这一演就是几十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才被迫中断。“文革”结束后,秦德海秦荷莲开始在老家老门洞村和山亭区范围内的一些村庄、集市上流动演出,并开始带徒传艺。正是在这个时期,秦佑伦开始正式入门,跟着爷爷走村串巷——

同期【秦佑伦实际我那时候,才将开始学,我的脑壳灵,现在说

那一把十来个人几乎没(学)成,到我赶集的时候,赶张范集晚黑唱个晚场白天赶个集那时候也是(名气)很响都乱争,赶这个集吧

这个拿扬琴 那个携坠琴,上我们那去 争不过来,这个妇女卖豆饼

支个摊子放那里,一直坐在我脸前 我没注意,到下集了给我说,你今天去哪,我家走,你到俺那唱行吗?我给你操心,不管,你的胡琴把我迷的,我这一个集一点豆饼都没卖,我就坐你脸前,我光听你这个胡琴了,嘟嘟... 它真惹人(喜爱),光听你这个了,我说行 我下次(赶集)再来.

山亭琴书在早期“小曲子”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豫剧、山东柳琴及民间小调,由原先伴奏的三大件坠琴、扬琴、京胡扩展到二胡、笛子、唢呐等,同时,每个伴奏者在完成伴奏的同时,又扮演剧中人物,由单调的演唱发展成为立体形象化的戏剧表演方式,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唱腔音乐为D徵调式,慢速时温和缠绵,中速时委婉圆润,快速时明快刚劲。

同期【山亭区文化馆副馆长孙雪梅】山东琴书主要,地方特色比较浓郁,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唱腔比较温和细绵,婉转圆滑,他们不断的吸取各个门类,各个曲艺的艺术精华,逐步把这个山东琴书,推向正规化 规范化 舞台化.

山东琴书是一种随地演唱的舞台艺术,具有独特的唱词格式和演唱随意性的手法。演唱时一般由三人组合,主演者多为女性。演唱剧目主要有《九女出嫁》、《金杯玉盏记》、《十把串金扇》、《三开棺》等山亭琴书曲牌众多,伴奏乐器齐全,曲目丰富多彩,具有器乐、文学、民俗、方言等多种研究价值,2010年9月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期【秦佑伦 把这个音给指准,低把弦 中把弦上顶把弦,可别学儿音弦,你说儿音弦乍改不过来,架子拉开他,眼往前看,越人多 眼越往前看,我单瞅他,瞅着他害羞,拉开架子唱着 我光瞅他,噔...嗨...

我往那一指,那个人眼就过去了,往那一指,眼跟着看过去了,那才是惊动人心.

迫于生计,秦佑伦的徒子、徒孙纷纷弃艺改行,出外打工养家,山亭琴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同期【山亭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孙华国】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包括山亭琴书发展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琴书的调研

挖掘 整理工作,组织非遗中心人员,对山亭琴书项目,进行了挖掘 整理,并制作了文字 光盘等资料,以便琴书的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从设施 设备上加以完善,逐步建成规范的庄户剧团,同时为参加省市区的演出,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

秦佑伦眼里,琴书是祖先留下的财富,也是自己的精神故园。如今,虽然登台演出的机会有限,只能逢年过节到街头、学校免费表演,但每一次他都拼尽全力认真表演着。他说,他就是村头的那棵老槐树,几代人下来,枝叶虽已不再茂盛,但只要守住老根,春暖花开时总还能吐出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