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0年04月29日 14:46:13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互联网时代,在新闻传播中,由于受众不同,其对新闻信息的关注点也不同,使得新闻传递的某些信息受到过分关注或重新解读而触发新的舆论焦点,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衍生舆情的现象频频出现,给社会舆情管理提出挑战。

4月11日,一名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女子盘腿坐在奔驰车引擎盖上,痛声控诉其糟心购车的经历。在女车主的曝光帖中,她被迫交纳金融服务费一事,也浮出水面,成为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供图/视觉中国

新闻衍生舆情的样态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性是一个基本特征。一方面,新闻传播主体通过新闻信息采集、撰写、把关人审核等环节,对新闻内容做出选择,然后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新闻收受主体依据自己的信息需求、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新闻传播中的信息进行接收。如果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两方面的选择性趋于一致,新闻传播主体发布的信息正好是新闻收受主体希望接收的信息,则新闻传播就会高效。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这两方面的选择性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一致。有时候,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报道中,传递的某方面信息可能被受众重点解读和放大。这些信息虽然在新闻传播中不起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以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使这些信息有可能在不经意和不可控的情况下迅速叠加、生长、发酵,呈几何式增长,呈波浪式扩散,从而衍生发展成新的舆情。

新闻信息衍生新舆情,有其积极的一面。一些新闻信息被凸显,会引发公众对新闻事件背后深层面问题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了社会公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的范畴,而且新形成的舆情会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介入,可以推进社会治理的公平性和民主性进程。

新闻衍生舆情也有消极方面。如果对衍生的舆情控制不好,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不明真相的人们产生更多负面情绪。2015年东北某市“1·2”火灾抢险新闻报道就是鲜明一例。当时,该市一仓库发生火灾,起火建筑垮塌造成5名消防战士牺牲。对这一新闻事件,媒体进行了报道,现场灭火、紧急救援、善后安置、启动追责,事件在有条不紊地紧张处置中。但新闻报道中关于抚恤金的信息却引发了新舆情。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在火灾抢险救援中牺牲的五名同志家属获得2万抚恤金。随后这一信息在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持续发酵,引发网民对抚恤金过少的争议。为回应网民质疑,《人民日报》专门在“政策解读”专栏进行回应,指出2万抚恤金的信息“系误读”。此后有关部门为消除影响发布“遇难消防员回乡下葬,抚恤金超200万”的新闻,又引发网友对“一切向钱看而不尊重生命”的质疑。由于对新闻衍生网络舆情现象认识不足、应对不力,使舆论引导工作在与网络舆论的左右碰撞中踯躅前行。

新闻衍生舆情的环境

新媒体时代为新闻附带信息引发舆情提供了舆论环境。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传统媒体舆论场的表达格局。新兴媒体以信息传递快捷、便利和传播时间、方式不受限制的优势,成为新兴媒体舆论场的显著特征。“开源、开放、共享”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常态,为新闻附带信息衍生新舆情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技术发展扩大了民众参与社会舆情的广泛性。随着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社会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社会发展中发生的新闻事件,不同程度地直接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来,人们可以很便捷地接收信息,并随时随地参与舆情事件。也就是说,媒体新闻附带的任何一点细小信息,都可能会在互联网上形成影响巨大的公众舆论,甚至发展成舆情事件。

开放的网络舆论场为舆论演化提供了条件。新媒体兴起,降低了公众发表言论的门槛,扩大了公众表达意愿的空间。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具备不同素质,拥有不同兴趣点和关注点,随自己的好恶而接受、批判、抛弃或推送媒体或个人发布的各类信息,形成的舆论场具有隐形性、多元性和无序性;从网民交流方式来看,他们或独唱独吟,或群友共享,或发起讨论,或推波助澜,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互动性、随意性甚至娱乐性,给信息传递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从网民的联系看,或是孤立点,或是QQ群,或是微信朋友圈,或是粉丝帮,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传播中的“弱关系”,但正是因为这些可能活动于不同领域、部门或地域的“弱关系”,在多元关系网络构成的大规模网络结构中,往往起到超越阶层性、跨越区域性的信息桥梁作用,使信息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或传播到更多的受众,为网络舆情多发、高发提供了条件。

新闻衍生舆情的应对

针对新闻衍生舆情,需要多层面、多手段予以应对。

关注新闻衍生信息现象,避免负面衍生信息的产生。在新闻写作、发布等各个环节要严谨细致,考虑周全。在整理主要传播信息、剔除冗余信息的同时,要关注新闻内容的附带信息,对每一幅图、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推敲,确保信息真实准确,符合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初衷。新闻的撰写者、审阅者、发布者都要做好把关人。

把握网络舆论场的特点,促进媒体舆论场的互动融合。公共媒体要改变对舆论环境的刻板认识,促进新媒体舆论场的发展与融合。要多设置与不同场域阶层都有共同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多元化舆论观点的统一和融合。了解网络舆论场自由、无序、开放的特点,了解网民心理特征,采取网民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适应网络环境信息海量的特点和网民微阅读的习惯,改变长篇大论的新闻报道和八股文式的报道形式,采用受众喜爱的形式传递信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专业新闻机构要坚持专业性,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线索,客观、高效报道新闻事实,有效引导舆论。

掌握新闻事件的全面信息,有关方面同时发声。在新闻事件中,不同部门有不同职责,只能就自己职责范围的事项进行发布,因此,需要有协调机构做好协调工作,保证信息发布全面、同步、及时。媒体记者也不能简单套用、转发某个部门提供的文件通报或新闻通稿,而要全面搜集信息,对事件进行有深度的报道,避免信息不全或缺少必要说明的新闻发布,从而引起公众的片面解读。

对新闻引发的网上舆论及时跟进,避免生成新的负面舆情。政府和有关新闻部门要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对新闻传播的需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宣传队伍,建立适应网络传播需要的新闻发布机制。在新闻发布时,要信息全面,细节公开,避免公众的猜测。一旦新闻事件的附带信息引发网络舆论,就应及时跟进,及时发声,作出权威、及时、全面的解释,回应公众质疑,化解公众情绪,避免在舆论哗然的情况下无动于衷从而引发新的舆情。(宋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