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2年01月10日 09:52:01   来源:枣庄档案

以前在农村,人们为了生活,会做很多的事情,由此也诞生出了很多的手艺行当,很多人都以此来养家糊口,这些手艺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在农村也形成了一大特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在现在这些老行当都已经逐渐地没落,在农村也难以见到。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前的那些传统手工艺都被现代工艺取代了,很多都已经失传。

铁匠行

铁匠是鲁南民间非常古老的行业。主要以铁为原料,制作加工各种农用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拉风箱夯大锤,烟熏火燎,也是民间七十二行中最苦最累行当之一。俗话说,铁匠炉,开水壶。

旧时,从事铁匠这一行业的手艺人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固定的场所,称之为铁匠铺;另一种则是师徒几人合伙推着工具走南闯北外出打铁,后者多称为“铁匠炉”。


改革开放前,农村常见的铁匠铺,多为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墙壁下摆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屋子正中间放着一个大火炉,称烘炉。炉边架着大风箱,风箱一拉,炉膛内火苗直蹿,由于常年烧,炉台与四周的墙壁都被熏得乌黑。铁匠铺的墙壁和铁架上或挂或摆着各式各样的铁制器具,如镰刀、锄头、菜刀、铲刀、耙头、火钳等等。

铁匠铺大都有固定的生意。本村的张铁匠祖传几辈,手艺很精,多为所在的张庄或相邻几个村父老乡亲打制铁器,打制的镰刀尤其闻名,行销到峄城、微山一带。平时更多的是修理的活,比如磨短的铁锨、锄、镢头、铁钗,用钝了的刀、断头犁铧、耙齿等多种农耕用具。旧时的铁匠铺,没有特殊的店名。大多都是以铁匠姓氏后面加上“家炉”两个字为店名。本村的铁匠铺,大家都称为“张家炉”。


时间一长,人们都习惯地把他们姓和铁匠连在一起称呼,其真实名字反倒被人们给淡忘了。讲究一点的铁匠铺,每锻打出一件农具或其他一些常用生活用具,如镰刀、剪子,都会在器具的暗角处打印上“张”字、“工”字,或星花之类的记号。主要是通过这些方式,将自己的产品与市场杂货摊上的那些劣质品区分开来,这些不同的暗记如同现代商标,以此维护自己的声誉,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张铁匠回忆到,过去流动的铁匠炉,都由三人组成的。俗话说,铁匠的手艺不外传,只能一代一代传给自己的亲人。可以说三者间要么是父子,要么是兄弟,再不就是叔侄。三人有明确的分工,一个主锤、一个副锤、一个帮手。帮手负责拉风箱烧火、打杂,有时兼副手的替身。铁匠们走南北,全靠两只脚板,一辆独轮刹或地排车、推拉车,全部家当和干活的家什,如风箱、铁砧、大小锤、火钳等,还有被褥、生活用品。

旧时,流动铁匠炉,在哪儿支炉,也要遵守一定的行规。一般有铁匠铺的村庄,外人一般都不会主动去支炉,铁匠行业特别忌讳在别人的地盘儿上争抢同行的饭碗,大多寻找没有铁匠铺的村庄支炉。

选择好地方之后,铁匠便在村口避风处立起炉灶安营扎寨,再在铁棍交叉支起的铁板上盘起炉灶,灶口如海碗大小,也不深,不到半尺,一个两寸粗铁管把风箱和炉灶连在一起。旁边埋下一个树墩,上面稳坐一个铁砧,铁砧上方圆而光滑,如乌龟壳,下面则四四方方。龟壳上还有一个圆孔,身上则伸出一个牛角似的铁尖,似有妙用。

然后三个人腰间都系上围裙,生起炉火,添上烟煤,拉起风箱,把炉火烧旺。掌锤的师傅,把毛铁放进炉里,旁边拉风箱的人越是用力炉里火苗就越旺。不一会,看到毛铁发出绿色的火苗,证明铁烧好了,掌锤的师傅用铁夹钳,把烧好的铁从炉里夹出来,放在铁砧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掌锤的,右手握小锤,左手握夹钳。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要方有方,要圆有圆,要长有长,要扁有扁,要尖有尖。

锻打的器物关键是淬火和回火技术,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如技术不过关,打制出的铁器不耐用。如铡刀、镰刀之类还多一道磨刀工序,用磨刀石将刀刃磨得锋利为止。

铁匠学艺从帮手开始,后学抡大锤,干副锤的活,再由副锤慢慢地变成主锤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地消失,铁匠炉(铺)这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只留下艰辛生活的记忆。


石匠行

在鲁南众多的行业中,石匠算得上很抢眼的代表,也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一个职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湖吃湖。张庄靠山,过去一代代石匠,靠技艺和体力吃饭。

旧时,在乡村的路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横七竖八堆砌的一些乱石,一些光着脊背的石匠在烈日下,一手握錾,一手握锤,叮当叮当与顽石交流,半天的工夫,一块块长方形、正方形石块凿成,码放在一起。


在过去,石匠这门手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单就普通百姓的生活来看,也绝对离不开石匠的贡献,如脚踏石、石鼓、石狮子、牛槽、猪槽,农耕时所用石碌,以及居家生活时用的石臼、石磨、石碾,等等,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过去石匠这门手艺很吃香,要当石匠先需要拜师学艺,除了敬师傅酒席,还要拜石匠先祖鲁班爷。先当一年的学徒,跟师傅打下手,外出揽活,给师傅备工具,干满三年后才能出师。

石匠常用的工具有二锤、子、钢钎、红线、墨斗,其中子是最主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工具,也就是常说的铁匠锤,石匠


子是用坚硬钢筋打制而成的。錾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尖錾,呈锥形,像钉子一样;另一种平錾,是平口的。尖錾一般用来打窝,镂空用,而平錾则是在后期铲平用的。

石匠这一行也有粗细之分。粗石匠一般在山上采石(毛石)然后将石头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原料石。细石匠,一般在山下,磨成雕,盖房、砌桥、垒坝。

当时是大集体时代,村里的石匠队常年在外作业,生产队给工分,施工的村提供食宿,工程结束,烟酒款待,逢年过节,大队还能收到施工方送来的猪、羊和一面面锦旗,那真是个风光。

由于科技快速发展,石匠这门行业渐新退出历史舞台,从事此行业人越来越少。一座座石头老房子、老拱桥、磨盘、石糟,见证了老石匠精湛的技术及心血汗水,给后人留下美好记忆。


瓦匠行

过去,村里都有一帮泥水匠,又称泥瓦匠、苫草匠,是专门从事砌墙、踩墙、盖房等活计的手艺人。泥瓦匠与木匠、石匠、铁匠一样也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行业,时至今日,泥瓦匠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盖民居到建高楼大厦,从城市到乡村,处处都有着泥瓦匠的身影。

泥瓦匠也是一个吃“百家饭”的行当,哪家建房或修缮房子,都会提前约定日子雇请他们做活,短则数日,长则数月半载。家乡的人们都喜欢将泥瓦匠称“师傅”或“大老师”,从这个称呼上来看,父老乡亲对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尊重的。

过去泥瓦匠平时务农、劳作,遇到建房、修房时由俗称“工头”负责联络,各自带着不同工具,集合到一起作业。


过去普通人家建房,尤其家乡一带根本没有钢筋、水泥,人民使用的材料,大多是泥土、乱石、泥坯、麦穰草、毛草根,泥瓦匠是名副其实的泥水匠。那时候,人们在建房动工之前,东家总要提前请阴阳二宅先生看风水,选择黄道吉日。开工当日要杀鸡、烧香、摆酒、买五鲜果,或五色果子上供、放鞭炮,祈求盖房过程中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建房子先打地基,一般沿着墙基挖四周地槽,然后在里面垒上毛石,与地面持平,用碎草和成泥巴,经人们用脚一脚一脚踩后,用铁杈挑着往石头上垛,还有的用木框脱坯,晾干后垒房山头用。一层一米左右,一个星期左右,再跺二层,再过一个星期,再跺三层,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屋框干固。于是人们以麦穰来代替瓦,然后在屋脊上盖上脊瓦作为固定。对泥瓦匠们来说,苫麦草绝对是一项手艺活,屋顶上全的麦穰草,既要紧密,又要高度、坡势一致,这样修建出来的草坯房,才会耐风雨,且不易漏雨。如果麦穰草垒得过于松散,房顶容易漏水,若坡势不一致,有高有低,冬天容易存雪,夏天容易存雨水,麦穰草容易腐烂,房屋不延年。好的茅草屋一般十年左右重新换麦穰草,那个时候也有技艺,专业垒草匠,也称苫草匠队伍,专门修缮茅草房,这个行当也很吃香。


盖瓦虽然比用麦穰草省事,但也得考验泥瓦匠的手艺。他们站在屋顶刚刚架好的木梁和椽子上,一次一次地接住从地面上抛上来的瓦片,但不能失手,瓦片易碎。还有盖瓦的时候,一块压着一块,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讲究,压多压少难以把握,压多了废瓦,压少了容易漏水。如果盖瓦出现了问题,那名声就毁了,那就没有人请你干活了。可见泥瓦匠就是个技术活。

泥瓦匠常用的工具有瓦刀、灰板、抹子、线吊、米尺、墨斗、锤头等。泥瓦匠跟木匠一样,也是信奉鲁班为祖师爷。刚入行,必须拜师傅学艺,一般两三年出门单干,年节还得登门拜谢师傅,这也成了这一行不成文的规矩。不过泥瓦匠这个行当,毕也是一门极其古老的行业,经过干百年传承和发展,曾经的手艺人走南闯北,靠此行养家糊口,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现在,瓦匠仍是这个社会不可缺的行业,城市、农村家家户户都需要,那些瓦匠师傅为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家乡的左邻右舍大都从事建筑行业,四处打工挣钱,用辛勤的汗水换得家庭幸福生活,换得城乡社会和谐。不过今天那些头戴安全帽,攀登在脚手架上,建造摩天大楼的建筑工人,与昔日泥瓦匠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木匠行

鲁南地区,木匠这个行业历史非常悠久。在民间木匠分为“粗木匠”和“细木匠”两类。修造房屋者为粗木匠,从房柱到房梁、檩条、间壁、门窗无处不是木匠打制而成,也有的地方称为“大木匠”。造房工程很大,但并不是粗活,因而称“大木匠”较为合适。从事桌、椅、板凳、床、橱、柜等家具制作和各种雕刻工艺的木匠,称为“细木匠”或“小木匠”。制作家具比造房子小得多,称“小木匠”较为合适。


过去农村犁耙、马车架、独轮车、地排车,小到刀、锄、锨,凡是种地工具哪一样都少不了木匠的参与。轿子、木船、结婚的喜床、棺木等等都是木匠的杰作。

一般大小木匠做活总是搭帮合伙,如拉大锯,一定两个人才能干,上梁、合杈手做木架,木料粗大沉重,一个人搬挪很不方便那更需要帮手。一个手艺人再巧,也无法做到。搭班合伙的木匠组,总会有位领班师傅,旧时称掌墨师,这也是技术最高木匠师傅,深受众人尊敬。领班师傅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物件形状和尺寸,建房时只要雇主说出尺寸,他心中都有个大概,然后将尺寸大小画在将要制作的木材上,该长的长,该方的方,棱角分明。负责制作的木匠,依据尺寸、形状制作所有的构件,制作完毕,经掌墨师傅检查之后再进行组合安装。


细木匠擅长制作家具和雕花,庙宇、桥亭、飞檐斗拱,以细活拿手,虽然说细木匠的活大木匠干不了,但大木匠从事的营生细木匠干不了。粗细搭配,相得益彰,粗细活皆精通的。木匠是吃百家饭,干的百家活。木匠们对饭食不挑剔,主家做什么吃什么。吃百家饭的人,什么样的雇主都能遇到,贫困的、富有的、大方的、小气的、木匠们都会随遇而安,只要能吃饱肚子,有力气干活就行了,绝大多数户主尽其所有,尽量让木匠吃得好些。

过去,打制窗户多是九棱五穿,九根小木站柱五个横木柱,呈网络状,既美观又结实。打制房梁草房三七跟线,瓦房二七跟线。木工讲棒眼,瓦工讲棱角,这些行话里就是木工行道。

木匠行业,至今仍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生活,只不过木匠师傅工具,大都被电动工具所代替,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各种家具,计算机设计,美观实用,一般家庭都购买成品家具,农村木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参考馆内文献:
《薛城文史》之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