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4年01月05日 08:36:37
南水北调是我国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战略举措,惠及北方5亿以上人口,让700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对北方生态、工农业特别是城乡协调发展意义巨大。调水先治污是核心,是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作为山东省首站的我市,自2008年以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全市7条主要河流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为污水治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严控工业污染源 实施网监全覆盖

  我市首先从源头上抓起,做足“防”字文章,严格控制污染源。新上工业项目严格按照南水北调调水水质要求审批,确保不增加新的污染负荷。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企业,责令其停止生产。对治理无望或无法达到环保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

  继2000年“一控双达标”之后,我市又先后三次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有效减少了河流污染。在亚洲最大的石膏板护面纸生产基地——枣庄华润纸业,生产废水经过12道处理工序后,在出水口变得清澈见底,COD浓度均值稳定在30mg/L到40mg/L之间。该公司净水厂经理孟祥伟告诉记者:“公司车间内部水循环回用率达85%,外排的水处理后绝对达标。而且,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也全部收集挤压成泥饼作为燃料使用,废气被用来进行沼气发电。”

  为强化管理,我市投资近8000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环境监控网络,在70多家重点废水企业排污口、9家污水处理厂进出口安装水质自动监控设施113台,实现了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实时监控。

  在市环境监控中心大屏幕上,记者看到,监控人员可以随时调取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废水排放,数据每分钟测三次,一旦发现超标,立即处理。”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梅林介绍。

  “三农”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 城市污水管网分流化

  为解决农业污染问题,我市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广泛推行农业集约、规模、绿色一体化经营,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目前,全市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达到700多家,规模经营土地40.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全市。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我市采取“村民自治、物业托管、户收集、村分类、乡运输、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目前,全市16个乡镇高标准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建成各类堆肥厂50余处、镇级污水处理厂6个、地埋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处,年减少污水排放120万吨,减少COD排放400余吨。

  为治理城市生活污水,我市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管网配套完善工程。升级改造后的薛城区污水处理厂,COD排放一直稳定在25mg/L上下。经理刘承伟介绍:“生物指示池里的鱼都养了5年了,最大的能达到两三斤。”

  在排放达标的基础上,我市利用节制闸、橡胶坝、溢流坝等工程措施,将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中水”进行拦蓄,使其充分沉降净化,并利用水中生物降解,净化水质,将经过污水处理、运河湿地处理后达标的水用于景观补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枣庄中水回用工程规模已达28万吨/日,紧缺水源实现中水全补充。

  我市还实施退渔还水、退房还岸、退耕还湿,并对废矿塌陷地进行整治,建设生态湿地,保护水质。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在建人工湿地22个,国家级湿地数量位居全国地市级首位。

  创新绿色发展理念 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惟GDP,而是把生态优先、环保优先放在首位,以节能减排倒逼结构调整,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箱油”的发展理念,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效益。

  2007年,我市对小立窑、小火电实施了“全国第一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关停小火电量均居全省首位,腾出约500万吨标准煤的能耗空间,用于发展煤炭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2012年与2007年相比,非煤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29.6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积极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据测算,枣庄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将下降0.11吨标煤。我市启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并依托产业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等特色服务业。产业的合理调整,有效减少了对环境和水质的污染。

  近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实现了正式通水。滚滚长江水通过我市清水廊道,一路欢唱,源源不断地流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