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3年09月15日 15:59:59   来源:鲁南传媒网

鲁南传媒网讯:阴平镇依托四种循环农业模式,做好产业绿色发展“加减法”,推进减肥提质、减药提效、减地提产,循环农业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简报、农业农村部网站、《人民日报》头版等对典型做法给予重点推介。

实施“党建+”,打造“草-废-肥”绿色种植产业园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党建+合作社+公司+基地”模式,开展“草-废-肥”循环试点,形成“以草养畜、以废造肥、以肥还田”的生态种植新模式。一是“党建+合作联社”推动“以草养畜”。大力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规模农业,养殖合作社利用秸秆、菜叶等废弃物进行生态养殖,生猪、肉牛、家禽等相关畜禽产品对外出售。二是“党建+肥料公司”推动“以废造肥”。依托枣庄正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线,收集农作物秸秆,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液作为叶面肥料,沼渣生产成有机肥,作为蔬菜、粮食生产肥料。三是“党建+蔬菜基地”推动“以肥还田”。发挥合作社示范作用,带动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采用自产有机肥料浇灌,生产绿色有机蔬菜,植物不可销售部分作为有机肥厂的生产原料和生态养殖的饲料。近年来,累计搜集利用种植秸秆8800余吨,养殖废物9500余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生产有机肥9400余吨,实现有机农产品、有机肥料等销售收入8500余万元。

实施“科技+”,打造“畜-沼-果”生态养殖产业园

积极推行“畜-沼-果(菜、粮、林)”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科技+先进设备”助力传统种养规模化。利用全覆盖式的喷雾消毒系统,自动完成猪场消毒;利用地源热泵技术,自动控制养殖区温度;利用料线系统,定时定量全自动化饲喂。畜牧学、能源学、化学等多学科新技术手段的运用,节省了人力资源,扩大了养殖规模,提高了产值和利润率。二是“科技+污水处理”助力养殖污染无害化。养殖场配套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厂,采用粪尿分离系统,对养殖污水和粪便进行即时处理;建设有机肥料车间,生产固态有机肥料和液体肥用于有机农作物生产,生产出沼气用于发电,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8%。三是“科技+专用管网”助力林果种植生态化。配套建设氧化塘和肥液输送管网,将液态有机肥与水按比例混合,输送至养殖场周边种植区,实现生态还田;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产出的果蔬作物无农药残留,无过量化肥污染,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实施“创新+”,打造“虫-粪-菜”有机健康产业园

充分利用蚯蚓强大的农业固体废弃物分解能力,发展“虫-粪-菜”循环养殖,形成“转弊为利、变害为宝、以地生金”的循环养殖新路径。一是“创新+土壤改良”促使“转弊为利”。盘活荒地、贫瘠地和小块零散地,发展蚯蚓特色养殖,利用蚯蚓养殖初步实现对土壤的修复改良同时也盘活了村内闲置资源,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二是“创新+生态处理”促使“变害为宝”。牛粪与秸秆、杂草等废弃物混合发酵后,可作为蚯蚓养殖原料,每亩地蚯蚓可消耗牛粪30吨,既为蚯蚓提供了养料,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解决了牛粪污染难题。三是“创新+综合利用”促使“以地生金”。蚯蚓富含有益酶、肽等高活性蛋白及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微量元素,广泛应用于医药、渔业等领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蚯蚓出栏后余下的蚯蚓粪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极好肥料,用于有机蔬菜种植产业发展,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余万元,夯实了强村富民产业支柱。

实施“生态+”,打造“枣-加-游”农旅融合产业园

坚持“接二连三进四”的思路,促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一产优化、二产壮大、三产繁荣”的产业融合新业态。一是“生态+特色产业”管好“摇钱树”。依托红枣等主导特色林果农产品,持续加大优质新品种选育,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批发、零售特色农产品,年均销售额达4600余万元;完善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人工创建“林-禽”生态系统,家禽为果树除掉部分病虫害和杂草并提供肥料,产出高品质蛋类和禽肉类产品,供给景区内农家饭店,打出了绿色食品、农家味道“金招牌”。二是“生态+精深加工”育好“产业链”。扶持山东久信、微粮集团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多个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提供农民就业岗位1000余个。三是“生态+乡村旅游”建好“风景区”。整合区域山水、民俗、民宿等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国家3A级景区(峄县古枣园)等景区建设,打造了“枣园风情·醉美斜屋”等美丽乡村品牌和“枣园八景”等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构建了“山水呼应、人文交融、全域覆盖、悠游果园”的乡村旅游体系。

 

责编:胡宗敏